工业安全与环保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基于关键时间窗的泄漏事故情景构建方法研究

    张新梅;孙浩;陈晨;

    针对危险性气体泄漏事故致因因素和事故演化规律难以确定的问题,采用时间窗与情景构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情景要素、情景演变规律以及相关要素之间的逻辑和时间关系,建立了基于两类关键时间窗的泄漏事故情景构建方法。第一类关键时间窗基于事件树方法实现了对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分析;第二类关键时间窗着眼于事发后的前期处置,实现了对事故发展可能路径的分析。以某液化气泄漏爆炸事故为例,利用时间窗情景构建模型构建泄漏事故情景,所构建的情景与第二类时间窗泄漏事故情景链中有一条该事故基本吻合,表明基于关键时间窗的事故情景链能够反映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对事故的全过程防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12期 v.4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立井爆破振动对冻结管损伤数值模拟研究

    付晓强;杨国梁;刘纪峰;曾武华;李明;刘奋醒;

    针对立井爆破开挖扰动下冻结管损伤测试的难题,以兖矿集团万福矿风井掘进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施加等效载荷实现了立井爆破冻结管的响应振速特征提取。通过损伤概率诊断方法,获取了冻结管不同方位的损伤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冻结管在不同方向损伤概率具有显著差异,在同一爆心距处损伤概率大小表现为迎爆面中心>垂直面中心>背爆面中心。影响冻结管性能的振速值均大于8 cm/s,冻结管周围1.5 m范围内迎爆侧是围岩损伤监测和控制的重点区域。

    2019年12期 v.45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上管道点蚀模拟研究

    袁雄军;张倩;周宁;黄维秋;李雪;赵会军;

    采用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从介观的角度对湿大气腐蚀环境中输油管道表面蚀坑的生长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模拟中主要金属溶解和钝化、质量转移以及化学电化学效应,基于元胞自动机将物理模型转化为离散的数学模型。在三维模型下,研究在不同溶液浓度、溶解概率、钝化概率下蚀坑随模拟时间的生长规律,其结果表明为服从线性关系,当腐蚀溶液浓度c、溶解概率P_d越大,而钝化概率P_p越小时,蚀坑等效半径越大,蚀穿时间越短。同时提出了蚀坑对比深度β_d等一系列腐蚀损伤参数,确定出β_d值约为1.5~2.5。

    2019年12期 v.45 10-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砂岩混凝土复合路面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李琦玮;刘偶俞;

    针对砂岩混凝土斜向预应力混凝土基层复合路面结构层厚度,通过梁单元建立预应力钢筋模型,通过接触单元模拟了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砂岩混凝土复合路面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了各层厚度对于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并结合经济性与极限寿命分析,对结构层厚度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出了一定范围内的最佳层厚组合,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019年12期 v.45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组织行为原因分析研究

    刘辉;郑向莞;孙世梅;傅贵;

    为了明确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中组织行为原因,依据事故致因"2-4"模型对107起高处坠落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以单位为统计指标,获得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劳务分包单位、监理单位、监管单位的不安全行为的次数和发生率。统计分析得出建设单位不安全行为11类32个,其中组织机构不健全或不协调、未履行好安全监管责任和违规发包发生率位列前三位;得出施工单位不安全行为8大类23小类333个,其中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培训不到位发生率最高;得出劳务单位不安全行为10类62个,其中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培训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和不具备相应资质发生率位列前三;得出监理单位不安全行为10类48个,其中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违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发生率最高;得出监管单位不安全行为4类7个。同时,根据各单位不安全行为发生规律,提出了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组织层面管理缺陷预防建议。

    2019年12期 v.45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置障空间可燃气体火焰传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周宁;宗永迪;王文秀;于巧燕;赵会军;黄维秋;刘晅亚;

    为揭示置障管道内丙烷浓度对火焰传播特性影响,借助ANSYS Fluent软件,利用Zimont燃烧模型开展了置障管道内不同丙烷浓度预混气体燃爆规律的大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阻塞率为0,0.5,0.7,0.9障碍物管道中火焰锋面速度峰值均随给定初始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峰值速度随阻塞率的增大而增大,丙烷体积分数为4.5%、阻塞率为0.9时,火焰传播峰值速度可达178.93 m/s;阻塞率越大,涡团规模越大,导致流场紊乱程度增大,湍流脉动增强,火焰面与流场相互作用,促使火焰面褶皱破碎,加速了已燃气体与未燃气体分子间的无规则运动,对燃烧反应起到激励作用;数值模拟结果直观展示了火焰传播进程及火焰结构的发展细节。

    2019年12期 v.45 23-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 地下煤火分布及探测技术现状研究

    朱红青;袁杰;赵金龙;朱晓曼;

    基于对国内外地下煤火形势的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煤火的分布现状及原因,探讨了不同煤火探测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我国煤火主要分布在北纬35°~45°地区,全球煤火重灾区主要位于在北纬25°~55°地区之间。该现象主要与煤质变质程度、开采强度以及气候条件相关。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深入调查与分析,得出煤火探测技术设备在精度和抗干扰方面需要加强。因此,了解煤火的分布及探测技术,对煤火的研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2期 v.4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SF6/N2混合气体扩散特性理论研究

    陈宏;李德彬;余霖;杨和刚;田媛媛;袁胜旭;刘大鹏;

    为了保证SF_6/N_2混合气体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SF_6和N_2的混合比例,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温度压强和不同配比的SF_6/N_2混合保护气体进行了模拟统计,确定了合适的力场和参数,通过动力学模拟获得了不同情况下混合气体的扩散性质、并对不同配比的SF_6/N_2混合气体的泄漏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发现使用同一比例的混合保护气体,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需要使用不同配比的气体进行补偿,为SF_6/N_2混合电气设备泄漏补充提供了参考。

    2019年12期 v.45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基于FLACS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事故后果模拟

    周沈楠;帅健;朱明亮;

    针对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的特点,利用FLACS软件对上海化学工业区内的公共管廊进行三维建模,在考虑风场、建筑物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模拟了丙烯和氢气管道的介质泄漏扩散及爆炸事故,分析了特定场景中的可燃云团扩散过程、爆炸冲击波发展规律及后果严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丙烯和氢气管道发生泄漏后都可能引发气云爆炸,且通风状况越差、障碍物越多,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越强。当管内介质为丙烯时,爆炸后果影响较轻;而管内介质为氢气时,爆炸会对周围建筑物和人员造成较大的破坏,且局部区域存在较高的爆炸超压值。模拟结果为公共管廊的规划布局、事故预防、安全管理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9年12期 v.45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化工装置多级多米诺效应定量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王贝贝;李丽;关忠慧;刘新;许开立;

    化工装置的多级多米诺效应事故可造成比初始事故、一级多米诺效应事故更加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化工装置多级多米诺效应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价迫在眉睫。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二级多米诺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二级多米诺效应后风险增大且不可忽略,同时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实用性。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可为企业选址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12期 v.45 42-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安全管理与咨询

  • 钻井作业典型违章行为视频监控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李千登;王廷春;郝文亮;张成德;崔靖文;

    针对钻井现场视频监控人工值守工作量大、存在遗漏、海量视频数据缺乏实时报警等问题,在识别筛选严重事故后果及高概率违章事件的基础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研发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开发了钻井视频智能分析与报警系统,研制了配套的便携式视频监控终端及视频分析服务器,对现场直接作业、溢流监测坐岗等过程进行实时行为检测。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可有效识别抽烟、人员离岗等现场典型违章行为,提升了钻井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

    2019年12期 v.45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 智能视觉视角下DCS高危现场意外状况的识别方法研究

    张苏颖;许曙青;杨晓华;汪蕾;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的高危现场意外状况仅仅以传感信号进行识别,很难保证识别过程的抗干扰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基于智能视觉的DCS高危现场意外状况识别方法。采用计算机视觉特征方法采集DCS高危现场视觉图像,对视觉图像实施小波降噪预处理,提取降噪后DCS高危现场视觉图像边缘轮廓特征,根据该特征采用关键点帧扫描技术判断DCS高危现场关键点,完成DCS高危现场意外状况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识别DCS高危现场的意外状况,具有效率高、抗干扰性强的优势。

    2019年12期 v.4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浅析石化企业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控

    孙宇;韩永杰;

    文章分析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特点,从危害识别与控制、作业方案的制定、设备有效隔离、气体分析、人员安全教育、作业票证许可、安全措施落实、作业过程风险监控、作业完工验收、作业人及监护人员的安全管理资质等角度分析,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进行全过程管理,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2019年12期 v.45 55-5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铁施工多人VR安全体验系统研究与应用

    方恩权;郭杰;张伟;

    对地铁施工多人VR安全体验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广州地铁11号线广建分部三工区,结果表明:地铁施工多人VR安全体验系统培训内容趣味性强、可多人同步VR体验、自动考勤建档且组织培训便捷,在高效提升地铁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改善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现状的同时节省了培训组织成本与时间成本,对优化地铁施工VR安全培训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2期 v.4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 安全评价检查在首钢京唐公司的运用与尝试

    李金柱;蒋永强;刘红军;闫志勇;李晨;

    首钢京唐公司运用安全评价检查的工作方式来提升安全检查工作质量,通过融合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以下简称"安全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细化和量化检查条款内容,使日常安全检查工作更客观更细致。通过评价检查工作的开展,使安全标准化和安全管理体系更好地落实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改变了传统安全检查工作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充分掌握基层部门安全管理运行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便于修正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偏差,让顶层设计的思路能够更好地贯彻到作业区乃至班组、岗位。与此同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也能够为高层决策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并将开展落实的情况直观地反馈给决策层,使管理更明晰、更科学。安全评价检查是京唐公司始终坚持专业管理"严、细、实、狠"作风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是管理创新中尝试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

    2019年12期 v.4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工程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模型研究

    杨巍;程慧高;云霞;

    从工程实验室的安全制度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工艺方法安全管理、化学试剂与材料安全管理、防火防爆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建立安全风险等级综合集成评估模型(DHEGF),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针对不同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等级的控制对策,建立控制对策体系。将该评估模型与控制对策体系应用到某水处理工程实验室的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对策制定中,得到的风险评估结果符合实际状况并提出了合理的控制对策。

    2019年12期 v.45 66-6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职业健康

  • 禾谷类粮食粉尘理化特性及职业危害分析

    李新宇;姚遵友;章帆;罗润东;李洪;

    通过粮库禾谷类粮食进出仓作业现场多级采样实验,采用SEM、激光粒度分析仪、XRF和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等分析方法,从质量浓度、粒径分布等多个角度,对采集的禾谷类粮食进出仓粉尘进行理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禾谷类粮食进出仓粉尘的瞬时接触质量浓度可超过1 000 mg/m~3,其中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约为4 mg/m~3。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颗粒呈现近似球形或细长杆形形貌,超细粉尘颗粒主要以细碎屑状聚集状态的形式存在。禾谷类粮食粉尘成分复杂,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其中包括一些铬、镍等毒性金属。根据实验结果和现有的毒理学研究结论,分析了禾谷类粮食进出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2019年12期 v.4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钢铁厂高温环境下人体皮肤温变规律研究

    沈毅;张杰;赵勇;黄海清;邹声华;

    为探讨钢铁厂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不同工作强度下人体各部位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采用MATLAB软件拟合实验数据得到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人体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在一定温度和相对湿度范围内,环境温度每升高1℃,预测皮肤温度升高0.68℃。由于人体皮肤温度达到核心温度后,人体会失去散热能力导致中暑,因此一个较为准确的温度预测模型对保证人员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019年12期 v.4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大气污染治理

  • 脱硫脱硝系统中解析气体管道阀门的应用

    张乾;邢德山;柴晓琴;柏源;孟春强;

    通过对炭基催化法烟气脱硫脱硝系统运行条件的分析,考察了高温、高粉尘含量、高水分、高腐蚀性等不利因素对解析气体管道阀门稳定运行的影响。得出:V型球阀适于解析气体管道多粉尘及容易产生粉尘黏结的环境,有利于管道系统的流量调节;抗磨损、腐蚀以及高温氧化的硬质合金适用于阀门的阀芯材质;阀门优选气动执行机构,解析气体主管道中的解析气体出口阀门应为气开型,空气吹扫和旁路排空阀门应为气关型;阀门应采取伴热和吹扫措施,且伴热温度应不低于解析气体最高温度。

    2019年12期 v.4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 褶皱滤袋技术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中的应用

    赵金怀;钱磊;

    根据某钢企炼铁厂改造工程项目袋式除尘器扩容改造应用褶皱滤袋技术实际情况与传统改造方案的对比,在节能降耗、钢耗量、改造工期、改造场地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褶皱滤袋技术具有的优势以及推广的可行性。

    2019年12期 v.4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环境管理与咨询

  •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典型地下水污染评析

    安宝明;徐从海;黄永军;

    以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西侧冲积平原为研究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污染因子主要为硝酸盐、氨氮、耗氧量、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其中硝酸盐污染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所致;氨氮、耗氧量污染主要由生活源污染引起;而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污染与区域废水产排企业不合理排放废水有关。根据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污染成因及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通过监测自然衰减技术进行污染防控的措施,为相关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2019年12期 v.45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0K]
  • 河北雄县张岗乡坑塘和干渠治理与修复工程实例

    艾鹏;李昂;蒋勇其;陈曦;戴炎;李晔;

    基于雄县张岗乡坑塘和干渠现状特征及国家2020年消除黑臭水体的要求,本研究以COD_(Cr)、NH_3-N、TP为主要污染因子,结合水环境容量、污染来源等,提出针对性提升水质的治理方案。结果表明,治理后水质已达到IV类水体标准,水质情况为:开口三村(东南角)坑塘COD_(Cr),NH_3-N,TP质量浓度分别为15,0.283,0.1 mg/L;开口三村南排干渠COD_(Cr),NH_3-N,TP质量浓度分别为11,0.246,0.09 mg/L。本研究为坑塘和干渠等非常规水源治理提供了技术参考依据。

    2019年12期 v.45 93-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开放性粉尘控制技术

    符媛媛;王能;刘秋新;

    以开放性粉尘为研究对象,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产生粉尘的原因进行实验,明确了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粉尘在堆料阶段和取料阶段的具体扩散状况,进而提出了一项以抑制粉尘逸散为目的的荷电喷雾降尘技术。并通过对该项降尘技术的喷雾压力测试和荷电电压测试,来检测该技术在不同喷雾压力和荷电电压环境下的使用效果。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设置静电场使雾滴荷电,可以显著提升喷雾的降尘效率,且荷电喷雾对粉尘的降尘效率会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喷雾压力和荷电压力在上升的过程中,降尘的效率会逐渐降低。

    2019年12期 v.45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 某石化企业作业现场噪声危害调查及分析

    陈万海;胡勋;许大海;

    某石化企业员工听力损伤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员工听力异常率达37.8%。本文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噪声检测、作业人员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评价及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选取239个噪声监测点进行分析,发现该企业工作场所噪声强度为55.8~104.1 dB (A),其中有129个噪声监测点大于85 dB(A);33个主要噪声岗位每周40 h的等效声级为73.6~88.5 dB(A),有9个岗位为Ⅰ级噪声作业,24个岗位为0级噪声作业。

    2019年12期 v.45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

  • 基于供需双向协调的煤矿矿井水利用及其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恩宽;白乐;韩瑶瑶;李昭悦;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煤矿矿井水利用潜力,从分析矿井水供需双方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回归河湖3种利用模式及其组合的7种最终利用模式;提出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现实潜力3个层面的矿井水利用潜力涵义及相互关系;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和供需双向协调原则,从供给潜力、需求潜力和供水条件等3方面筛选出了12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供需双向协调的煤矿矿井水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矿井水利用潜力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2019年12期 v.45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