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晖;纪秀;刘建树;孙沃野;张红;
以智能电网D4000为基础,引入经济、优质、安全、清洁4个指标,构造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模糊理论与重心法的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层次分析与反熵权的权重设定方法,建立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四平电网进行了应用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标数据易于获得,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电网运行实际特征。
2017年12期 v.4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曹楷;叶义成;骆晶晶;胡南燕;元宙浩;
运用HAZOP对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的工艺过程和环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将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划分为破碎干燥改性、油相熔化、木粉干燥、混凉药、悬挂输送和筛凉药、包装6个工艺单元并对工艺单元内涉及的工艺参数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辨识分析结果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提出安全管理对策。结果表明,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为火灾爆炸,事故致因为工艺过程温度压力失控和设备的清洁保养不够。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2017年12期 v.43 5-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周群群;何利民;何毅;杨博;
针对油粒子模型中油膜扩展面积计算不足的问题,运用GNOME溢油轨迹模型模拟平静水面上的油膜扩展行为,与Fay提出的油膜扩展理论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油膜在重力-惯性力、重力-粘性力和表面张力-粘性力三个阶段作用下油膜面积的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油膜前期自身扩展过程中,重力-惯性力作用对油膜面积扩展影响最大,重力-粘性力影响次之,表面张力-粘性力影响最小。油膜受自身重力、惯性力、粘性力和表面张力作用的平均扩展速率约为186 m~2/s,与扩散系数取为4.2 m~2/s的扩散范围一致。模拟结果为溢油数值模拟经验参数的选取和溢油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2017年12期 v.43 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张聪;赵怡晴;李仲学;
通过对大数据、Hadoop等技术的介绍,总结出矿山突水大数据云平台的框架、服务内容和运作机制,并最终建立了一套基于Hadoop的矿山突水治理云系统。通过矿山突水治理云系统实现矿山突水数据的存储,并通过数据进行突水预测、可视化和突水防控措施的管理。
2017年12期 v.43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王书明;邓晓谦;
通过研究不同配比情况下砂蜡混合物标准样的单轴压缩实验,测定分析了其力学特性,并对试样压缩破坏的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含蜡量较小时,砂蜡的单轴抗压强度与蜡含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而循环加载情况下,抗压强度变化不大;含蜡量高的砂蜡强度较大而变形较小,随着蜡含量的升高,砂蜡的割线模量E_(50)和弹性模量Et都增大,砂蜡试样的泊松比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砂蜡试样与煤岩试样相同,单轴压缩变形破坏形式也表现为复杂多变,蜡含量多(8%~14%)的砂蜡试样中多发生A类脆性剪切破坏型、B类楔劈式破坏型,而蜡含量低(4%~6%)的砂蜡试样破坏形式以C类挤压粉破柔性破坏型为主。
2017年12期 v.4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梁开武;汪庆升;蔡治勇;吕洪刚;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油气管道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天然气长输管道应依据敏感区域风险可接受标准进行风险评估,提出了长输管道敏感区域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即明确喷射火和蒸气云爆炸为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典型事故,利用相关事故模型,参考英美等国的事故统计数据,计算出管道在敏感区域处的风险值,并与敏感区域风险可接受标准对比,提出并进行防护措施效果评估。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长输管道敏感区域风险评估方法。
2017年12期 v.4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李冀;
对1台反应釜筒体下部出现大面积过热变形、壁厚大量减薄现象进行了宏观检查、内表面金相检测、硬度检测等技术检测,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处理措施及预防对策。
2017年12期 v.4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张倩;舒小华;张医翀;韦舒蔚;赵梦蝶;乐炳均;黄延江;莫德清;
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典型兽药抗生素泰乐菌素(tylosin,TYL)和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TYL作用时间、浓度和溶液pH对鲑鱼精DN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紫外吸收值随着TYL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溶液pH=3.5~9.8时,DNA的紫外吸收值减小,且减小强度受TYL和DNA的带电情况影响。不同条件下,TYL对DNA结构产生的减色效应可能是由于TYL插入到DNA分子碱基对平面引起的。但pH=2.10时,TYL可能与DNA以沟槽式结合使得DNA结构表现出增色红移现象。由此可见,水环境中的兽药抗生素会影响介质中胞外DNA的稳定性。DNA结构的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时间、抗生素浓度和环境pH密切相关,其中pH的影响较为复杂。
2017年12期 v.4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常玉苗;朱九龙;
从系统视角分析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经济的耦合机理,建立由水资源、区域工业经济、水环境等系统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省、市的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经济的耦合度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水资源与区域工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耦合的地区较多,随着水环保意识增强,发达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与区域工业经济的综合耦合程度最高。
2017年12期 v.43 55-5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梁晶晶;
以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序批式反应器中探究了温度对亚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能及生物脱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由10℃升高至30℃,亚硝化颗粒物污泥的混合悬浮固体由2 769 mg/L增加至4 120 mg/L,污泥体积指数(SVI)由58 m L/g下降至45 m L/g。此外,温度升高导致亚硝化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下降,但是,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和多糖的比值增加,进而影响颗粒污泥的亚硝化率。当温度由10℃升高至30℃时,好氧颗粒污泥的亚硝化率由35%升高至92%。机理研究表明高温有助于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亚硝化率的提高。本结果可为最终实现稳定、持久、高效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提供可行性方案。
2017年12期 v.4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杨海燕;卢雪枫;朱浩君;王莹莹;
采用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MBBR)结合后置反硝化技术处理高氨氮农药废水,SMBBR选用亲水性更强的SDC-03型填料和特异性DNF409混合菌种,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试验考察了DNF409菌种对填料挂膜的影响,不同C/N比对脱氮的影响以及对COD、氨氮、TN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 d,进水COD质量浓度为2 408~7 44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160.21~433.84 mg/L,TN质量浓度为208.27~537.65 mg/L,pH值为7.0~8.5时,AF中外加碳源C/N比值为5时,出水COD质量浓度平均为341.9 mg/L,平均去除率高达92.3%,氨氮质量浓度保持在3.0 mg/L以内,去除率在98%以上,TN质量浓度稳定在40~45 mg/L,去除率在80%以上,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
2017年12期 v.4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董顶;宋雅建;李宽峰;徐建;周慧;马三剑;
针对晚期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生化性极差,氨氮浓度高的特点,采用HTO(BAC)-MBR-NF工艺处理,工程处理规模150 m~3/d,COD质量浓度为1 500~2 000 mg/L,NH_3-N质量浓度为400~600 mg/L,处理后废水COD、NH_3-N质量浓度分别降至70 mg/L、5 mg/L,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2017年12期 v.4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龚洁;叶群颖;罗腾;秦志龙;熊柏闻;邓淼;陈燚;
利用简易的溶剂热法制备了花状的MoO_(3-x),通过XRD,SEM,XPS,DRS测试表征分析其表面存在Mo(V),产生等离子体共振,使得可见-近红外区光吸收增强。在可见光下,花状的MoO_(3-x)表现出了良好的氨硼烷水解产氢增强的催化性能,产氢量达到395.3μmol,AB转化率为81.34%,是黑暗条件下产氢量的2.4倍。根据捕获实验可知,MoO_(3-x)由于等离子共振在可见光激发下生成的h~+、·OH与H_2O共同攻击MoO_(3-x)-AB复合物,断开B-N键,从而析出H_2。
2017年12期 v.43 74-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李帅;李海广;郑坤灿;吴晅;武文斐;
主要开展冷态循环流化床壁面对流传热系数测定的试验研究,该研究方法有利于观察分析和传热系数的简化测定。通过内置循环热水的金属铝板替换有机壁面,在不同的物料及不同的风量工况下研究铝板壁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定性对比分析,提出平衡传热过程中优化粒径范围与主床风量范围,为进一步有效地测定对流传热系数提供测定方法。
2017年12期 v.43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胡阳;宣卫红;黄冬辉;
分析了相变材料的原理、种类、特点和相变建筑材料的制备工艺,对相变建筑材料在节能建筑中的典型应用进行分析。未来的相变建筑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复合材料及成型工艺方法研究,结合用户需要和建筑结构特点构建具备动态特性的储热管理系统。
2017年12期 v.4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曹秀丽;宋东明;杨晓松;
结合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数字分析技术对影响重庆地区建筑场地规划所考虑的气候因素(日照、通风、热辐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建筑朝向和间距优化设计方案。以重庆建筑节能技术示范中心场地规划方案为案例进行场地规划的定量分析和优化设计介绍,可为同类建筑的场地规划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17年12期 v.4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刘晓波;潘哲哲;
研究基于光学方法的SF_6分解产物检测技术,包括基于红外吸收的SF_6纯度检测、基于紫外荧光的SO_2检测及基于TDLAS(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um)的H_2S,CO检测技术。进而研制"零排放"检测装置,进行标定、温度及流量补偿以及各类气体的检测等试验,结果发现SF_6纯度检测数据的精度在0.04%之内,H_2S和SO_2的检测精度在2%以内,CO的检测精度在1%以内,符合相关检测标准。所研制的设备具有检测精度高、响应时间短、安全环保等特点。
2017年12期 v.4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