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兵;刘金;周宁;陈力;
采用Fluent软件开展在不同地面条件下LNG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地面粗糙度和热通量对LNG泄漏扩散过程中甲烷体积分数为ULF,LFL,1/2 LFL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ULF,LFL,1/2 LFL等体积分数线最远扩散距离随着地面粗糙度值增加而减小,尤其是甲烷1/2 LFL等体积分数线最远扩散距离减少达70 m,约8. 5%;另外甲烷ULF,LFL,1/2 LFL等体积分数线最远扩散距离随着地面热通量的增加而减小,尤其是甲烷1/2 LFL等体积分数线最远扩散距离减少达85 m,约14%。
2018年11期 v.4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姜学鹏;吴锦东;王宝伟;
从火灾烟气蔓延及其控制效果出发,采用FDS6. 2构建东湖隧道侧向集中排烟模型,通过对不同排烟量下隧道内烟气蔓延范围、排烟效率、温度场、人员疏散微环境排烟效果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东湖隧道侧部集中排烟系统在20 MW火灾时合理排烟量为300 m3/s。研究表明,侧部集中排烟模式下,当风机排烟量大于有效控烟所需风量时,配以2. 69 m/s隧道断面风,风机排烟量越大对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越明显。
2018年11期 v.44 6-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张轩轩;牛国庆;李垣志;
在公路隧道火灾中,限制风速控制烟气逆流长度的同时可保持烟气稳定分层,有利于排烟和救援疏散。以南京市富贵山隧道为实例,利用FDS软件建立火源功率为3 MW,纵向风速为1. 4,1. 6,1. 8,2. 0m/s条件下的隧道模型,分析不同纵向风速下,隧道内顶棚下不同位置和人体特征高度2. 0 m平面处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风速为1. 4 m/s时烟气逆流长度超过30 m,其他风速时的逆流距离均在允许范围内;风速为1. 4,1. 6,1. 8,2. 0 m/s时均可保持烟气稳定分层,且在2. 0 m平面内,火源上游范围内出现的最高温度低于人体平均耐受温度。因此,提出此隧道的限制风速1. 6 m/s≤v <2. 2 m/s时,能够保证烟气层稳定分布,为人员安全疏散提供有利条件。
2018年11期 v.44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闫伟;许开立;孙世梅;张智超;刘辉;金佩剑;付会龙;杨月;
通过采集沈阳某生物质气化站的相关数据,利用GAMBIT软件建立几何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秸秆气化泄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了玉米秸秆气化装置正常运行期间净化间内燃气输送管道以3种速度泄漏,CO气体的质量分数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障碍物对燃气泄漏扩散有阻碍作用,泄漏气体易在障碍物附近聚集,增加中毒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气化燃气泄漏211 s后禁止人员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净化间。
2018年11期 v.44 14-1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柳晓凯;张金锋;解启航;王浩;陈金致;
为研究7-氨基头孢烷酸(7-ACA)粉体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燃爆危险性,模拟实际生产环境,测试了7-ACA粉体在有机溶剂丙酮存在环境下的燃爆特性及氮气、二氧化碳和氩气的抑爆效果。实验测得,配比为1 g粉体0. 25 m L丙酮与1 g粉体0. 5 m L丙酮的混合粉最小点火能分别为11 m J和4 m J;最大爆炸压力分别为0. 75 MPa和0. 78 MPa;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为103. 98 MPa/s和144. 71 MPa/s。结果显示:向粉体中加入丙酮后,混合物的燃烧敏感性增强,燃爆危险性增加。设计混气系统,测试氮气、二氧化碳及氩气对混合物的抑爆效果,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抑爆效果最好,氮气、氩气次之。
2018年11期 v.4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王博;党林航;
王村煤矿20506工作面开切眼跨度大,顶板属于典型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困难。以该工作面切眼巷道为背景,根据自稳隐形拱煤巷围岩支护理论,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适合大跨度复合顶板巷道的锚固支护参数。经过工程实践验证,在切眼的掘进过程中,该支护体系有效控制了围岩的变形和破坏,巷道顶板位移小于20 mm。锚杆载荷最大值为27. 36 k N,锚索受力为72. 55 k N,均具有较高的强度储备,满足了工作面的生产需要,为此类复合顶板巷道施工提供了参考。
2018年11期 v.44 21-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秦江涛;李星亮;谢文波;
鲁班山北矿主要通风机的实际特性曲线和理论特性曲线存在着较大差异,矿井实际风阻要比设计的小、实际用风量比设计提供的大,导致该矿主要通风处于不合理工况点的范围,风机工作效率低下、已无富裕能力。从通风线路进行优先考虑,提出3种通风网络改造方案;从通风网络解算的结果和其他方面的定型比较,得出"三进一回"的方案优于"两进两回"的方案。
2018年11期 v.44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何荣军;骆大勇;
基于改进粒子群的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综合考虑煤矿安全评价的各项指标,建立了一个综合型的评价模型。该模型的方法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用改进粒子群算法来寻找最佳平衡的惯性权值,提高神经网络训练速度和精度。实践证明,模型具有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和神经网络的广泛映照能力,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为煤矿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2018年11期 v.44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李蒙;刘苹;余宏亮;
为了实现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监控与预警,基于可穿戴技术,构建了建筑现场实时安全预警系统。系统架构包括施工人员生理数据模块、实时定位模块、安全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和安全预警模块,分析了五大模块工作原理,并应用于某高端住宅施工项目。结果表明:应用该安全预警系统,可有效对建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监控与预警。最后,探讨了系统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2018年11期 v.44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谢振华;
建立矿山排土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预防矿山排土场事故的重要手段。在论述矿山排土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排土场监测系统的组成,其监测指标包括地表位移、内部位移、降雨量、内部应力等。该监测预警管理系统采用B/S与C/S相混合的结构、单一预警和综合预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登录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界面展示模块、预警管理模块、测点信息管理模块、各类传感器数据监测模块、数据远传模块等。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功能全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18年11期 v.44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 杨继星;任延煜;陈文涛;房玉东;
为研究灾害发生后如何科学地进行救援,考虑受灾地区物资需求量及车辆运输时间为模糊变量,利用三角模糊数法建立以物资调度时间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非线性多目标模型。首先应用Buckley提出的模糊量处理方法,通过α截集和加权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最后求解得到初始模型最优可行方案和各目标值。仿真实验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在考虑了调度成本和调度时间两个目标前提下,能较好地满足应急救援车辆调度优化需求。
2018年11期 v.44 40-4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赵挺生;徐凯;周炜;
当前应用物联网定位预警技术辅助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一般仅可简单判断作业人员是否进入预设危险区域,而难以描述具体的危险水平。为实现分级安全预警,提出危险区域分级管理体系,将动态危险区域作为关键管理对象,基于ALARP原则建立了区域危险等级结构,包含核心危险区、危险区和警戒区三类;分析构建了作业人员危险水平量化评价技术,综合考虑区域危险程度、人员受害可能性、工种及项目复杂度对危险水平的影响;最后以塔吊吊物坠落危险区域为例进行了应用。
2018年11期 v.4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 嵇征;时德轶;靳江红;吴知函;李健;史一凡;李惠;杨茹;
为摸清爆炸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管理的现状,深入排查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隐患,采用资料审查及现场检查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检查检测了100家企业爆炸危险场所在役防爆电气设备。检测结果发现现场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不明确、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不正确、防爆电气设备及其线路安装不规范、接地电阻检测数据不合格。分析得出:企业防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电气防爆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监管人员技术能力均有待提高。建议建立电气防爆定期检测工作机制、加强电气防爆特种作业培训、加大企业防爆电气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强化防爆电气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加强防爆电气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2018年11期 v.44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贾晓栋;叶新金;王先华;王彪;
针对我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突发环境安全事件风险管控存在缺位现状,应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突发环境安全事件风险模型与方法,并在深圳相关企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2018年11期 v.44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余晶晶;
防护手套在各种工伤事故中对于预防手部伤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防热伤害手套相关标准的情况、技术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国外先进标准为依据对防热伤害手套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规定,以统一产品技术要求,完善手部防护标准体系,保障人身健康安全。
2018年11期 v.44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胡一敏;冯涛;
以壳聚糖(CS)和羟基磷灰石(HAP)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CS/HAP)复合海绵,利用FTIR,XRD,SEM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HAP加入量、溶液pH值、接触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对复合海绵吸附铅的影响。研究表明,HAP加入量2 g,pH值5. 5,初始质量浓度200mg/L时,CS/HAP复合海绵对铅的饱和吸附容量达95. 20 mg/g。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2018年11期 v.4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 冯德友;周晓红;王晓娟;刘丹;
仿生植物附着微生物膜对重污染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效能,硝化作用强度则是反映该技术对氮素降解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硝化作用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发表。基于此,论文在现有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从曝气、培养时间、取样量3个方面对测定方法进行改进。结果如下:(1)硝化作用测定过程中,培养系统中进行间歇曝气以提供硝化反应所需氧气,可较好地获得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的硝化作用强度测定结果,具体的曝气条件为:间歇曝气方式供氧,气流条件为3 L/min,12 h曝气一次,每次10 min;(2)与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测定方法相比,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的硝化作用强度测定时的培养时间可缩短至24 h;(3)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硝化作用强度测定时,初始生物膜取样量为0. 5 g(冷干生物膜),可获得较好的测定值。
2018年11期 v.44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吴小清;陈文;张华;曾鸿鹄;陆燕勤;张润倩;
采用化学沉淀法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改性天然沸石,研究了改性沸石(O-Z)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O-Z表征结果显示:改性后其表面粗糙程度、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均增大。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在T=25℃、Cr(Ⅵ)初始质量浓度20 mg/L、O-Z投加量0. 1 g、吸附时间12 h、pH=2时,OZ对Cr(Ⅵ)吸附量达到3. 22 mg/g; O-Z对Cr(Ⅵ)的吸附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线性相关性显著;与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良好,说明该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分析反映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
2018年11期 v.44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 张燕;成金贵;
利用阳离子交换容量为1. 02 mmol/g的钠基蒙脱石,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有机蒙脱石负载纳米铁(NZVI-OMt)材料。研究表明:材料对锑离子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于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的锑离子溶液,反应10 min去除率即可达100%,且效果远远高于两种单一材料(纳米铁NZVI和有机蒙脱石OMt)及二者之和。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了初始质量浓度、pH值、投加量等因素对NZVI-OMt处理锑离子效果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表明,NZVI-OMt对锑离子的作用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对反应后的NZVI-OMt进行解析实验,表明NZVI-OMt对锑离子的去除作用包含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共沉淀等复杂过程。
2018年11期 v.4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许玥;刘惠康;
在水质检测中,化学需氧量(COD)很难实现实时、精准、经济的测量,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预测模型,再用信息粒化时序回归方法来预测COD的变化空间,并根据定时人工检测COD质量浓度调整偏差,可以实现COD实时在线软测量。曝气环节能耗较大,传统曝气方法中鼓风机恒频运行常常造成电能浪费,根据COD质量浓度间接调节鼓风机频率,实现曝气系统的闭环控制,并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吨水电耗有效降低了40%~45%。
2018年11期 v.4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 原林虎;原雨桐;
本文探究了影响微藻厌氧消化的因素(有机负荷、酶预处理、温度)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藻生物质的最佳有机负荷为10. 0 g/L,相应的氢气最大产量为18. 8 m L/g (以单位挥发性有机质计算),挥发性脂肪酸最大产量为789 mg/L。蛋白酶预处理能够强化微藻水解酸化,且蛋白酶最佳剂量为1. 0g/L,氢气最大产量为20. 5 m L/g,pH最低值为5. 4。最后在产甲烷相中优化微藻厌氧消化的温度,35℃是产甲烷相最佳温度,甲烷的最大产量为238. 9 m L/g,高温环境产生的过程产物反馈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从而导致甲烷产量下降。
2018年11期 v.44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胡美玲;江乐勇;
以天然斜发沸石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对其改性,分析了改性前后沸石对水中氨氮吸附能力的变化。运用XRD分析沸石的组成特性与骨架结构特征,运用核磁共振、FTIR与XPS表征骨架原子分布与特征变化以及改性后沸石酸性中心的变化。结果表示盐酸的改性机制主要是通过溶解沸石骨架中的四配位铝,溶出孔道杂质及H+置换沸石中的金属阳离子,减少可与氨氮离子进行交换的阳离子数量,导致沸石吸附氨氮的性能下降,但盐酸改性可作为预处理手段,提高复合改性的药剂利用率。
2018年11期 v.44 84-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 邓明星;黄亮亮;尹超;莫苑敏;黄健;吴志强;
论文对桂江鱼类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鱼类6 428尾,隶属于6目17科67属92种。利用上游漓江历史数据并结合桂江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鱼类总物种数(M1)、鲇形目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2)、鲈形目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3)、肉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M4)、敏感鱼类数量百分比(M5)、产漂流型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6)、产粘性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7) 7个参数指标的桂江F-IBI指标体系。采用1,3,5赋值法计算不同季节各采样点的F-IBI值。评价结果表明:(1)桂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大多数采样点处于"差~一般"(含差和一般)之间,占72. 4%;(2)各采样点之间的健康状况差异不明显,昭平较其他采样点状况稍好,京南、大郎则稍差;(3) 4月份桂江的健康状况整体要好于其他月份。
2018年11期 v.44 87-9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