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杰;程奉梅;彭莉;
如何科学设定火源功率是研究高速列车火灾防治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大多数研究均基于假定火灾设计,缺乏系列全尺寸火灾基础试验数据,对此国内外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以CRH1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尺寸火灾试验,分别对车厢座椅、行李、窗帘等车厢内主要可燃物引燃特性、质量损失速率、烟气释放速率、温度场分布等火灾参数及燃烧行为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热释放速率分段线性叠加、质量损失速率计算及t2稳定火源模型等方法计算分析,最终创造性提出高速列车车厢火源功率应为37MW,进而为高速列车火灾危险性分析及火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17年10期 v.4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 刘星魁;杜学胜;常绪华;
为了研究露天煤堆堆放时内部水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了含水煤堆自燃升温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煤堆在堆放30d内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煤堆自迎风面开始向背风面依次形成散热带、升温带和窒息带,含水煤堆自燃温度上升过程依次分为Ⅰ升温,Ⅱ缓慢升温,Ⅲ快速升温。而煤堆内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依次分为Ⅰ缓慢蒸发,Ⅱ快速蒸发和Ⅲ蒸干三个阶段。依据结论对煤堆内部水分含量的动态过程展开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将湿润煤体自燃特征规律的实验成果应用于现场实践。
2017年10期 v.43 26-2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杨萌萌;袁梅;徐林;许石青;李闯;王玉丽;
为了探究贵州煤层高瓦斯低渗透难抽采的原因,以其细观特征为切入点,以贵州富煤区4个高瓦斯低渗透难抽采煤层为研究对象,就煤样的孔隙度、孔径大小、比表面积及孔的连通性等参数对煤层的细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4个试验煤样孔隙度较大,有利于瓦斯的赋存,瓦斯大部分储存在粒间的孔隙内;(2)微孔主要以半封闭孔和封闭孔为主且连通性较差不利于瓦斯的解吸和扩散;(3)煤的微孔比表面积较大,相应的a值也相对较大;煤的微孔孔体积较大,相应的b值也较大。
2017年10期 v.4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丁莉英;李晓泉;李明菊;凡柯;许大洋;王兄威;
为了研究点火延迟时间、喷尘压力、粉尘浓度和铝粉粒径对铝粉最小点火能的影响,本文利用1.2L哈特曼管实验装置对200~500目的铝粉最小点火能进行测试,得出结论如下:实验测得铝粉最小点火能为38.6~48.9m J,最佳喷粉压力为110k Pa、粉尘敏感浓度为750 g/m~3;根据拟合函数求得铝粉最佳喷尘压力为104k Pa,铝粉敏感浓度为758 g/m~3。试验数据和拟合数据接近,试验可靠。铝粉最小点火能随着点火延迟时间、喷粉压力、粉尘浓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大;铝粉最小点火能随着粒径的减少而减小。
2017年10期 v.43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孟亦飞;杜庆庆;赵东风;
多米诺效应是导致石化企业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后果扩大的根本原因,往往会引起事故损失成倍增长,而合理的平面布局设计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多米诺效应风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多米诺效应评估指标基础上,结合源发事故单元事故场景发生概率、多米诺事故扩展概率,以及目标单元事故强度等概念,构建了基于源发事故单元及目标单元多米诺风险的表征表达式,进一步构建了评估整体布局多米诺风险的评估指标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程序,用于评估单元和整个布局的多米诺风险。研究表明该法能够反映厂区布局多米诺特征,对于持续完善多米诺评估指标研究工作以及工程建设初期的布局草案筛选具有一定意义。
2017年10期 v.43 38-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王建平;刘成友;陈述;李智;
三峡升船机驱动系统故障模式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升船机的安全运行。为判定故障模式危害度等级,根据运行情况,结合同类型升船机,选取了驱动系统的5类故障模式;引入恢复效度的概念,运用德尔菲法对恢复效度、发生频度、严酷度和可探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TOPSIS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对三峡升船机驱动系统故障模式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排序和验证。结果表明:恢复效度与故障危害性关联最为密切,齿轮和齿条故障对升船机的危害性最大,其次分别是减速器、同步轴系统、小齿轮托架以及万向轴等。此方法为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弥补措施和对策提供了依据,也为三峡升船机其他关键机构失效危害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2017年10期 v.4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张梦雅;龙祖根;唐志鹏;
为提高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根据煤矿粉尘的物性及开采技术,针对现阶段煤尘爆炸的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构造煤尘爆炸危险性的指标体系,建立优先判断矩阵。首先,应用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其次,借助专家打分法得到各指标的评分值;最后,应用所计算的指标权重和指标的评价值对工程实例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该矿煤尘的安全等级,为矿井防尘提供依据。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减少了确定指标权重时的主观性,评价总体效果较好。
2017年10期 v.4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兰国辉;余保华;陈亚树;李恕洲;
我国煤矿瓦斯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失巨大。基于此,对新常态下的瓦斯突出事故进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近年来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状况,选取煤层瓦斯含量、埋藏深度、厚度等十个关键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以获取的18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借助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综合预警,另外18组数据作为检验样本,结果都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预警效果,总体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因此,该综合预警方法可以较早预测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
2017年10期 v.4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贾虎军;王立娟;马国超;唐尧;靳晓;
我国自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行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尾矿库安全风险仍在逐渐增加,易诱发重特大事故,急需进一步研究其安全科技支撑技术。以尾矿库自身安全、堆排现状、溃坝影响、调洪能力等安全生产防控为研究出发点,整合高分对地观测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设计规范,研究划定了尾矿库上游汇水红线、最终堆排红线、下游影响红线、干滩警戒红线等四条安全生产红线。通过案例分析表明,研究划定的尾矿库安全生产红线能够有效地排查尾矿库区域性安全风险。
2017年10期 v.4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王明均;张国强;崔文辉;伍培;
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红土地站双洞隧道5.06m小间距下穿轨道六号线,为保证六号线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行,采用铣挖机开挖与爆破开挖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有限元爆破动力分析表明,与全部采用爆破开挖相比,六号线结构竖向最大振动速度由4.74cm/s减小到0.941cm/s,满足轨道安全需要。施工中监测数据证明了数值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提出采用铣挖机开挖与爆破开挖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既能保证施工进度,又满足安全稳定需要,值得在同类工程施工中推广应用。
2017年10期 v.4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于秩祥;胡颖;
针对目前客机失控坠落和被劫持的世界难题,通过多次研究和试验,在不改变客机机体内部结构和不增加重量的基础上,在飞机机身重心位置安装一个加固金属管,金属管竖穿于飞机机身中。金属管的上开口处设置开伞保护罩,保护罩由两半罩壳对接组合而成,两半罩壳弹性铰接在飞机金属板上,两半罩壳对接后形成密封空间。保护罩内装有防燃防爆救生保护伞,以及一个独立的微型防燃防爆降落伞与卫星定位求救系统。伞衣通过多根拉绳固定在飞机金属板拉环上,金属管内装有用于弹出防燃防爆救生保护伞的顶杆装置和弹出控制器。控制器设计成联锁和声控,采取双向掌控和声响掌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保障客机安全降落或者将损失降低到最底限度,控制了客机被劫持的问题。
2017年10期 v.43 62-6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昝军;钟勇;
针对多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度的综合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引入熵权法以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综合风险评价指标值与标准比较值间的关联度来评估系统的危险状态。首先结合行业特点、专家意见及有关分析,建立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安全生产九大行业的初始数据,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风险评价;最后以多个行业的行业内评价结果为初始数据进行多行业的综合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综合风险评级结果综合考虑了多个指标,避免单一因素的片面性,增强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多个行业的综合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2017年10期 v.4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兰天;宇鹏;张新英;
利用Fe~(2+)、Mn~(2+)作为吸收剂进行湿法催化氧化烟气脱硫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在低pH值下能够实现良好的脱硫效率,其中Mn~(2+)的效果优于Fe~(2+),采用Mn~(2+)作为催化剂,pH控制在3~5之间效果最好,吸收液温度不宜超过40℃,利用过滤中和法处理循环吸收液能有效调控pH值,避免结垢现象。该法针对中小型烟气脱硫系统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2017年10期 v.43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宋韶华;陈筱佳;文建辉;程金平;
为了揭示桂林市大气中开放源组分特征,本研究在桂林采集了土壤扬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堆场扬尘样品,分析了多种无机元素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构建了桂林市开放源源谱。结果表明:桂林市土壤扬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堆场扬尘中主量成分主要包含Ca、Fe、Al,主要为地壳元素和建筑标志元素。所有开放扬尘源元素中Ca,道路扬尘中Cu、Zn,堆场扬尘Pb、Zn富集程度极强,这些元素受人为污染影响,主要来自建筑施工、机动车、燃煤等。桂林市开放扬尘源之间分歧系数大于0.2,各开放扬尘源之间化学组成相似度不高;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土壤扬尘之间的分歧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37、0.39),相互影响较大。桂林市各开放扬尘源与上海市扬尘源之间的分歧系数高(分别为0.46、0.50、0.51),化学组分差异大,可能与两个城市主要产业、人为污染源的差异相关。
2017年10期 v.43 81-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舒喜;刘志坦;惠润堂;申智勇;杨爱勇;李志强;
从场地、投资、能耗、阻力、测点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湿式电除尘器塔顶一体式、卧式、立式3种湿式电除尘器的布置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不同湿式电除尘技术各具优缺点,建议电厂让第三方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2017年10期 v.43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殷祥男;房晶瑞;王俊杰;汪澜;
在脱硝喷淋系统上研究了各实验条件对Fe(Ⅱ)EDTA络合脱除NO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的酸碱度影响Fe~(2+)/EDTA络合形式,当溶液处于弱酸、弱碱条件下有效脱硝络合形式Fe(Ⅱ)EDTA浓度最高;当配制Fe(Ⅱ)EDTA络合剂时,Fe~(2+)/EDTA摩尔比为3 2时脱硝效率最大,过多的Fe~(2+)或EDTA不利于脱硝;当温度由30℃上升至80℃时脱硝效率下降了36%;在0.05mol/L的Fe(Ⅱ)EDTA的吸收液中加入0.1mol/L的氨水,可实现40%的脱硝率和90%的脱硫率。
2017年10期 v.4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向良玉;吴连昆;侯颖惠;马骞;高立东;赵宏;
本文使用超重力技术,以Na_2SO_3+NaOH/K_2SO_3+KOH为吸收剂,进行高浓度SO_2模拟烟气的脱硫实验研究。考察了吸收剂pH值、超重力机转速及实验液气比对于SO_2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重力环境下SO_2脱除率随吸收剂pH值、超重力转速以及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大。当吸收剂pH值在7及以上时SO_2脱除率便可以达到99%以上,实现了SO_2的深度脱除,达到了出口气中SO_2超低排放的理想目标,是烟气脱硫的理想选择。同时对比表明,相同条件下以K_2SO_3+KOH为吸收剂,对于烟气中SO_2的脱除效果要优于以Na_2SO_3+NaOH为吸收剂。
2017年10期 v.4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胡涛;王强强;胡学哲;
本文从我司处理烟尘在线监测数据粉尘浓度超标问题入手,介绍了烟尘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反复验证和探讨了布袋收集器不停机在线处理监测系统粉尘浓度超标问题的方法。
2017年10期 v.43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