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与环保


水污染治理

  • 两种污泥对Cu2+和Cr6+吸附性能试验研究

    汪心怡;朱雷;但冰松;李琳;蔡嘉庆;刘小英;匡海龙;

    分别以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为吸附剂,在不同的吸附条件(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不同浓度离子共存)下,探讨对Cu~(2+)和Cr~(6+)的吸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形态污泥对Cu~(2+)的吸附能力较强,其中颗粒污泥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7.1,吸附时间30 min,温度30℃,而絮状污泥在弱酸的环境下(pH值为4~7.1)对Cu~(2+)的吸附效果较好;在上述条件下,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对Cu~(2+)的吸附量分别为22.26 mg/g和23.62 mg/g;Cu~(2+)的存在有利于污泥对Cr~(6+)的吸附,反之则不然。

    2017年09期 v.43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 活性炭纤维阴极产生H2O2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小露;朱兆连;胡洋;陈慧;蒋成杰;王海玲;

    考察了电流密度、pH值、曝气量、电解质Na_2SO_4浓度等工艺条件对活性炭纤维(ACF)阴极产生H_2O_2的影响规律。通过测定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观察了ACF的微观结构,从微观结构角度探讨了ACF阴极产生的优势与机理。结果表明,ACF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有利于氧气分子在电极表面及孔道内的吸附-还原过程。当电流密度为5 m A/cm~2,pH=3,曝气量400 m L/min,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0.05 mol/L时,电解180 min还原产生H_2O_2的质量浓度高达27.86 mg/L。

    2017年09期 v.43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组合芬顿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试验研究

    李领明;赵晴;邱林清;李久义;孟了;吕慧;

    利用芬顿和光-芬顿工艺降解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起始pH值5.0及较低H_2O_2/Fe~(2+)投加量时,芬顿法的氧化-絮凝作用可以去除70%以上的COD。采用芬顿氧化-絮凝和光-芬顿组合工艺处理不同浓度纳滤浓缩液时,H_2O_2/Fe~(2+)投加量为35 m M/8 m M和90 m M/10 m M时均可实现90%的COD和TOC去除率;组合工艺出水COD为112~160 mg/L,BOD/COD为0.35~0.43。纳滤浓缩液中检出的13种多环芳烃经过组合工艺处理后的总去除率均约在90%。

    2017年09期 v.4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印染废水的正交实验研究

    李俊波;杨健;杨智迪;张波;蒋素英;

    为了考察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提高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铁碳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pH值和曝气量等4个因素对废水COD降解效率及B/C比值提高的影响,再由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铁碳比为1 1、反应时间2.5 h、pH值为3.25~3.50、曝气量为15.0 L/min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出水B/C比值为0.5,各因素影响排序为铁碳比>反应时间=反应pH值>曝气量。

    2017年09期 v.43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大气污染治理

  • 除尘滤料的表面结构分析

    岳海生;王桦;陈丽萍;覃俊;罗思青;陈佳月;

    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涤纶滤料、亚克力滤料、聚苯硫醚(PPS)滤料、芳纶滤料、涤纶覆膜滤料、亚克力覆膜滤料迎尘面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滤料经过轧光处理后表面部分纤维熔融形成无孔区,经烧毛后处理的滤料表面存在针刺生产过程中刺针造成的凹坑,覆膜滤料表面的膜结构层存在着无孔区和膜破损孔洞等现象,这些现象将对滤料的有效过滤面积、过滤精度和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017年09期 v.4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5K]
  • 湿式电除尘器流场数值模拟及验证

    刘凯;陈盛建;李宁;

    利用计算机流场模拟的方法探讨增加气流分布板对湿式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的影响;利用实际流场测试与计算机模拟对比的方法,探索了选用的k-ε湍流模型应用于湿式电除尘器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试验实测与计算机模拟具有一致性,设计的气流分布板具有良好的气流分布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精确的设计依据。

    2017年09期 v.43 20-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基于氨逃逸监测的变比值脱硝控制系统研究

    陈景召;李潘;张海军;

    针对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中被普遍关注的脱硝效果、氨水损耗以及系统控制精度等问题,结合氨逃逸监测系统和变比值控制方案,设计了一套新型变参数-变比值脱硝综合控制系统,改进了原有脱硝控制系统中典型的多回路PID控制方案。在分析了传统脱硝工艺以及典型PID控制方案后,研究了氨逃逸监测系统与变比值控制策略相融合的可行性,设计出了控制系统框图,并将设计的方案投入实际工程中,系统运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2017年09期 v.43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安全技术及工程

  • 高瓦斯综放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政;盛巍;张培;

    为了解决高瓦斯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分析了工作面瓦斯源的构成,以彬长矿区某矿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本煤层采用顺层平行孔与扇形钻孔相结合的方法抽采瓦斯,沿煤层顶板与回风顺槽水平内错掘进瓦斯专用抽放巷,上隅角采用埋管抽采及均压通风技术,与瓦斯专用抽放巷协同治理上隅角和采空区瓦斯,风障导流稀释法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现场应用表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由0.68%降低至0.2%以下,回风巷口瓦斯体积分数由0.7%降低至0.4%,风排瓦斯量由20 m~3/min降低至5 m~3/min以下,瓦斯抽采率保持在85%以上,最大值达到95%左右。表明此套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到高瓦斯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治理中是切实可行的。

    2017年09期 v.43 26-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基于Fluent的矿井活塞风动力效应研究

    王文才;魏丁一;王振涛;王岩;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矿车运行时巷道内的气流状态进行Fluent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影响因素下矿车运行时巷内风流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相对速度的增大,巷内活塞风动力效应都在增强,且逆风比顺风行驶时变化更剧烈;随着巷道阻塞比的减小,巷内的活塞风动力效应越来越不明显,巷内的损耗功率随着车速和矿车压差阻力的增大而增加。

    2017年09期 v.4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表面活性剂体系下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规律实验研究

    梁俊;饶永超;王树立;郑亚星;常凯;

    通过气液两相螺旋流实验仪器研究了可降解性表面活性剂对气液两相流流型和压降的影响,实验介质设定为空气和水,表面活性剂为天然椰子油,气液两相折算速度0.1~4.0 m/s,体积含气率5%~95%,起旋器为叶轮,实验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得到了螺旋泡状流、螺旋线状流、螺旋轴状流、螺旋团状流、螺旋弥散流、螺旋波状分层流等6种典型流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流型对压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螺旋弥散流的压降梯度最小,螺旋波状分层流的压降梯度最大。同时分析了起旋器、含气率、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压降的影响。另外,提出了对于由叶轮起旋的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摩擦压降新的预测公式,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所得数据吻合良好。

    2017年09期 v.4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隧道微差爆破雷管延时识别方法研究

    陈帅志;付晓强;陈程;史国利;

    微差爆破延时的识别是爆破方案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依据。采用HHT和分形组合方法对实际隧道工程采集到的爆破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利用HHT变换中的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分解对采集到的典型爆破振动信号分解为12个imf(Intrinsic Mode Function)分量。通过分形盒维数算法,计算得到原信号及其各imf分量的分形盒维数值和自相似性因子值,并确定imf 4分量为信号的主分量。对其进行HHT变换取模,准确识别了微差爆破雷管实际延期时间。分析结果表明,HHT和分形组合方法对于微差爆破延时的识别可靠,精度高。

    2017年09期 v.4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采空区系统失稳灾变链式效应机理及特性研究

    王欣;付建新;宋卫东;

    以矿山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理论,建立了采空区系统模型。基于链式结构理论体系,对采空区失稳灾变的内在演化规律及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采空区失稳灾变链式框架图,划分了失稳灾变链式演化阶段,并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失稳的能量判据。研究表明,采空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赋存环境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系统。采空区系统的失稳灾变具有支干流域-周期循环-冒落劈裂复合链式特征。采空区系统失稳灾变链式演化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并伴随着能量"一涨一落"式的发展及内部节理裂隙的闭合、扩展、贯通及破裂的演化过程。从系统理论角度入手,初步形成采空区失稳灾变链式理论,为更有效地控制矿山采空区稳定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17年09期 v.43 40-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废旧车用动力电池安全放电研究

    谢英豪;欧彦楠;余海军;詹园园;张学梅;李长东;

    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流程中,对于发生过进水、过火、碰撞等情况的危险性动力电池需要进行放电安全处理。此外,动力电池从电动汽车上退役时残余电压很高,动力电池单体带电拆解极易发生起火甚至爆炸,拆解前也需要进行放电处理。以退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对比物理放电和化学放电的安全性,考察放电的安全截止电压、戳穿安全阀、电解质浓度对化学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电压值高于1.0 V时,电池拆解会产生火星,极易起火,电压值不高于1.0 V可实现安全拆解。物理放电后电池电压会反弹,拆解时仍有安全风险;化学放电后电池电压不反弹,可实现安全拆解。化学放电时戳穿安全阀并添加5%的Na Cl可满足产业化放电要求,SOC=100%的动力电池放电至安全截止电压需要15.3 h。对于10 Ah以上的动力电池,戳入深度应控制在5 mm以内,10 Ah以内的动力电池不建议戳穿安全阀。

    2017年09期 v.43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 下保护层开采覆岩卸压及瓦斯运移规律

    杨东;

    为了研究中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覆岩卸压及瓦斯运移规律,以寺河矿和海天煤业为试验矿井,采用FLAC3D对开采覆岩卸压特征进行分析,采用COMSOL对开采被保护层瓦斯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开采后,覆岩应力呈分区式分布,随着距煤层距离的增加,应力集中系数和卸压程度逐渐减少;保护层开采后,3#煤层应力降到最小值3.4 MPa,降幅达到57.8%;以膨胀变形量0.3%作为临界指标,被保护层的走向和倾向卸压角分别是59°,62°;保护层开采后,瓦斯质量浓度由7.82~9.75m~3/t降到4.12~4.36 m~3/t,瓦斯压力由0.37~0.46 MPa降到0.22~0.26 MPa,透气性系数增加了500多倍,被保护层产生的次生裂隙对于瓦斯解析具有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煤体透气性。

    2017年09期 v.4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基于Mecanum轮的新型特种救援机器人的研制

    李世光;张芳;李文甲;高正中;高富;

    为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伤亡,研制了新型特种救援机器人。机器人主要包括底盘和云台两部分,设计中使用了4个Mecanum轮,采用"前减震,后固定"方式,使机器人可以在平面内灵活地实现三自由度运动,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采用自主决策与无线遥控相结合,机器人本身搭载各种传感器模块,进行现场浓度采集,测量结果准确,实时性好,对于工业环境的安全稳定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的应用性。

    2017年09期 v.4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环保型SF6现场检测技术研究

    张英;刘晓波;史会轩;潘哲哲;

    如何诊断电气设备内部的SF_6气体状态对于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主要诊断方法为SF_6绝缘设备分解产物测量,但是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响应速度慢、气体交叉、使用寿命短、检测尾气污染等弊端。基于此,提出环保型SF_6现场检测技术,研制了环保型SF_6现场检测装置,采用光学方法对SF_6纯度、微水、SO_2、H_2S和CO等气体进行检测,并在系统后端设计尾气回收装置。研制的设备在都匀变电站应用并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微水测试精度小于2.5×10~(-6),SF_6纯度测试精度小于1%,SO_2检测精度小于1.5×10~(-6),H_2S测试精度小于2.5×10~(-6),CO测试精度小于0.3×10~(-6),符合该领域检测标准。

    2017年09期 v.43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 固定式CAFS装置灭火试验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郎需庆;姜春明;牟小冬;尚祖政;吴京峰;谈龙妹;刘全桢;牟善军;

    以直径11 m油池为灭火对象,分别采用压缩气体泡沫灭火装置和负压式泡沫灭火装置进行了灭火测试,对比分析了2种泡沫灭火方法的灭火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压缩气体泡沫灭火系统可在较低的泡沫供给强度下完成油池灭火;压缩气体泡沫灭火能力优于负压式泡沫灭火系统,在相同泡沫混合液流量下,压缩气体泡沫灭火系统的灭火时间仅为负压式泡沫灭火系统的57%。实现大流量高压供气后,压缩气体泡沫灭火技术可应用于储罐灭火。

    2017年09期 v.43 60-6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安全管理与咨询

  • 基于AHP和GRA的橡胶火灾危险评价

    傅应才;王勇;张峰;

    表征火灾危险性的指标包括点燃时间、质量损失速率、比消光面积和峰值热释放速率等,但采用不同指标对材料的评价结果不一致。基于锥形量热仪测试的火灾危险指标参数,分别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5种橡胶生胶的火灾危险性。结果表明,改进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5种材料的火灾危险程度排序是一致的,火灾危险性从小到大依次为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丁腈橡胶、天然橡胶、顺丁橡胶。

    2017年09期 v.4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基于PCA-RBF神经网络的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估

    王建波;彭龙镖;李娜;张帅;

    为避免地铁车站火灾事故的发生,帮助地铁车站管理部门做好火灾风险评估工作,提出基于PCA-RBF神经网络的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估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并将降维后的主成分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训练RBF神经网络,并用检验样本测试训练效果;最后,输入待测样本数据得出火灾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实例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评估模型在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对类似项目火灾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7年09期 v.4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铜冶炼企业风险数据库与作业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研发

    刘珍;陈全;

    针对特殊作业的高危复杂、事故多发性特点,以国内某铜冶炼企业为例,通过系统化的风险辨识,建立风险数据库,开发作业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出特殊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建议。通过系统的实施,能够使作业许可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减少事故的发生,最终提升特殊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2017年09期 v.4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 基于JHA的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探讨

    宋渊博;卢春雪;罗恒;

    受限空间作业属于高风险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事故。通过对受限空间作业的风险分析,评估其安全状况,制定相应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尤为重要。因此,采用了JHA对受限空间作业进行分析,针对作业中各风险因素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2017年09期 v.4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环境管理与咨询

  • 一株石油降解菌的紫外诱变育种及其生物修复作用

    张斌;朱雷;郭超;刘小英;

    采用紫外线对一株Kosakonia sp.石油降解菌(S-1)进行紫外诱变育种。在照射功率15 W,波长为253.7 nm的条件下,确定最适诱变时间为140 s,此时正突变率最高。分离选育出一株遗传稳定的突变优势菌Y-16,与出发菌S-1相比,石油降解率提高了22.64%,且在pH值为5~9范围内,Y-16降油率均超过50%,对pH值的适应范围更广,在高浓度盐环境中有更好的耐盐性。经过60 d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模拟试验发现,Y-16和S-1的最终石油降解率分别为91.83%和69.58%,其中降解36 d时,Y-16的降油率已达到71.19%,Y-16对石油的降解半衰期是S-1的0.4倍,降解周期更短,生物修复效果更好。

    2017年09期 v.43 7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张斌;陈辉;万正茂;许嘉浩;戴敏;邹卉;李晓璇;

    现场采样是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现状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场地环境调查单位在具体项目案例中应用这些技术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部分对策或建议,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土壤修复行业内相关人士的重视,从而使场地环境调查更加规范化,更具有效性和科学性。

    2017年09期 v.4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固体废弃物处理

  • 含CaCO3油田污泥复配红磷阻燃EVA的研究

    钱翌;周绍杰;李姗姗;

    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油田污泥(OS)、红磷(RP)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EVA/OS/RP复合材料(EOS),并通过锥形量热仪测试(CCT)、极限氧指数(LOI)和烟密度测试(SDT)等手段研究其阻燃、抑烟性能。CCT结果表明,EOS3(OS质量分数为47%、RP质量分数为3%)的热释放速率、生烟速率与其他样品相比均显著下降,其热释放速率峰值仅为286.2 k W/m~2。LOI结果表明,适量的RP可以提高材料的LOI值,最高可达26.8%。SDT结果表明,在未点火条件下,EOS6(OS质量分数、RP质量分数分别为41%,9%)的光通量高达53.2%;在点火条件下,EOS5(OS质量分数、RP质量分数分别为43%,7%)的光通量为24.1%。

    2017年09期 v.43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苯并[a]芘超标污泥处理案例分析

    吴龙;刘诗诚;郝以党;胡天麒;

    苯并[a]芘超标污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严重的危害,需进行无害化处理,但目前缺乏合适的处理工艺。以国内油气田污泥处理为例,针对该污泥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对苯并[a]芘去除方法、污泥干化及高温处理工艺装备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采用低温干化-高温热解处理工艺路线,可较经济地实现苯并[a]芘超标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同时也为多环芳烃类危险物质超标的污泥、土壤等处理提供了参考。

    2017年09期 v.4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职业健康

  • 矿用救生舱生存环境控制系统研究

    刘恩海;周前;石卫光;刘磊;潘嘉信;

    针对煤矿井下发生矿难事故时的高温潮湿、充满有毒有害气体空间环境,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式应急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方案。通过对应急救生舱内药品化学反应、围护结构、人体、电动设备等所需冷负荷特性分析,设计了一套以涡轮膨胀机与内置相变材料的蓄冷箱耦合供能,作为舱内环境的适配性供冷系统,满足煤矿井下有气有电、有电没气、有气没电、没电没气等发生矿难事故时最不利条件的冷量供应,可为舱内环境控制系统方面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2017年09期 v.43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耐高温防火消防救援用压缩氧气自救器的研究

    王力骞;张超琼;

    简要地介绍了消防用耐高温、防过火、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自由搭载、有独立供氧呼吸系统的隔绝式多功能自救装置。自救装置由自动定量供氧循环呼吸系统、防护层、全防护面罩或半面罩呼吸面具部分及声光报警+GPS定位求救系统等单元构成,可让佩戴装置的消防员和被困火场人员在爆燃等短时过火时装置不被损坏,可在因火灾导致的火场浓烟雾、有害气体、高浓度粉尘等场合保障消防员及被困人员不会窒息。

    2017年09期 v.43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

  • 辐照强度对太阳能集热蒸发器压降影响的研究

    胡静;蒋绿林;蔡佳霖;傅杰;卢涛;

    研究了辐照强度对太阳能集热蒸发器管道压降的影响,搭建了太阳能热泵热水实验测试平台,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对比分析了辐照强度对太阳能集热蒸发器中制冷剂质量流量以及管道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辐照强度越大,制冷剂气体质量流量越大,太阳能集热蒸发器中管道压降也越大。

    2017年09期 v.4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EDTA-2Na盐除垢与清洗液循环利用的实验研究

    曲堂超;肖作义;肖明慧;段连均;魏迪;朱信成;

    利用锅炉行业以及石油化工行业除垢的经验,结合稀土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稀土湿法冶金行业蒸发器结垢的技术处理,选用EDTA-2N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除垢剂。实验表明,使用EDTA-2Na盐除垢的最优反应条件为质量浓度不小于50 g/L、反应温度控制在70℃、反应时间控制在4 h、pH值控制在13~14(碱度在0.1~0.5 mol/L)之间,反应量控制在1 L除垢液处理10 g结垢物;若使用盐酸配合EDTA-2Na盐除垢,建议先使用盐酸(浓度为5 mol/L)再使用EDTA-2Na溶液;清洗废液再生的最优条件应为pH值调至3.5,再补加一定量(20%)的EDTA-2Na除垢剂,可以达到清洗液的要求并实现循环利用,效果显著。

    2017年09期 v.43 103-10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共42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为29人。

    2017年09期 v.43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