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睿;
针对输气管道易受腐蚀导致失效影响生产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内腐蚀缺陷管道剩余强度评估方法。首先主要介绍了4种剩余强度评估方法,并结合实例解析对这4种方法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对比分析表明:DNV RP-F101方法最为可靠,并依托DNV RP-F101标准编制了计算内腐蚀缺陷剩余强度的程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管道腐蚀长度为腐蚀缺陷深度10倍时,管道腐蚀缺陷程度达到40%为许用压力值变化拐点,缺陷程度增大,许用压力加快减小,应将管道腐蚀程度控制在40%以内,甚至更低;当管道腐蚀长度为腐蚀缺陷深度100倍时,管道腐蚀缺陷程度达到10%为许用压力值变化拐点,缺陷程度越大,许用压力加快减小;应将管道腐蚀程度控制在10%以内,甚至更低;基于DNV RP-F101方法这套剩余强度评估程序,具有快速、高效、实用等特点,可为输气管道剩余强度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2018年08期 v.44 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戎虎仁;王海龙;房建宏;曹海云;王占盛;王大路;董浩;
为研究火灾发生时温度变化对隧道围岩内部结构的影响,借助于压汞仪、SEM扫描电镜对砂岩内部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室内实验,并从微观结构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高温后隧道砂岩围岩内部会产生裂纹,宽度均小于0.01μm;(2)随着火灾温度的升高,砂岩内部首先在孔喉狭窄处表现出黏土矿物膨胀脱水崩解现象,其后依次产生沿晶裂隙、岩桥裂纹、穿晶裂隙;(3)通过研究火灾温度发展岩石内部沿晶裂纹和岩桥裂纹产生规律发现:二类裂纹的阈值温度均为300℃,而穿晶裂纹产生的阈值温度为600℃,随温度升高穿晶裂纹逐步贯通。
2018年08期 v.44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李雪;朱庆杰;周宁;刘晅亚;谢星;石鸿儒;刘华欣;郑朋;
针对日益突出的管道安全可靠性问题,旨在提高对管道的风险评价和管道事故的预测能力,通过综述国内外油气管道腐蚀研究进展,分析了管道材料缺陷、腐蚀以及第三方破坏对油气管道风险的影响,指出温度是管道腐蚀的最重要因素,管道材质对管道事故的发生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第三方破坏是诱发管道事故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专家评分法、风险排序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方法在管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和评价程序,指出故障树分析法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但须从基本事件入手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顶事件的发生。总结了油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提出油气管道风险源控制措施,为管道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2018年08期 v.4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周力;吕凤霞;袁惠新;杨贺;王伟辰;
为研究石油井下注水变化对压缩式封隔器胶筒接触密封的影响,利用一种压力渗透载荷等效注水压力,进行轴向坐封后注水时封隔器胶筒与套管之间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讨论了不同注水工况条件下胶筒接触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坐封载荷对接触力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坐封载荷一定时,随着注水压力增大,靠近受力一端的下胶筒将逐渐被压开,失去安全保护作用。坐封载荷对接触力影响较大,适当提高坐封载荷能够明显提高密封的可靠性。分析得到的结果对提升压缩式封隔器胶筒密封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2018年08期 v.44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吴彩;傅贵;
从利于事故预防的角度出发,为证实"2-4"模型中直接原因即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物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中对直接原因的定义,对近10年来的22起瓦斯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安全动作原因与不安全物态原因之间存在相互引起关系;经分析,每一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中都存在不安全动作原因引起不安全物态原因的情况,因此在事故预防中,应当以控制不安全动作为主题思路,通过对不安全动作的控制达到对不安全物态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消除不安全物态也可消除相应的不安全动作;也验证了"2-4"模型中直接原因即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物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是正确的。
2018年08期 v.44 16-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尚梅;马世轩;
结合建筑施工人因事故频发的现状及特点,借鉴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首先提出了一种从认知活动到失效模式的人因事故求解链,接着通过对人的认知失误概率基本预测公式缺陷的分析,结合专家提供的共同绩效条件(CPC)因子所对应的权重值,得出效应影响指数ρ,对基本预测公式进行扩展,并应用扩展后的公式对建筑施工中的人因事故进行定量预测;最后结合具体实例的分析,实证该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论对施工企业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人因失误导致的建筑工程事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8年08期 v.4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姚春桥;吴贤国;张文静;冉连月;吴霁峰;
以武汉市轨道交通机场线盘龙城站—宏图大道站盾构区间下穿府河盾构施工过程为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强化施工准备工作、严格控制掘进参数、进行洞内二次注浆、河堤注浆等方面对盾构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并加强施工监测来保证盾构安全、连续、快速均衡通过,对今后市内过河的土压盾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8年08期 v.44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 吕贵春;
配制了具有膨胀性、密实性更好的新型封孔材料,采用"两堵一注"原理,以贵州中岭煤矿11083工作面顺层瓦斯抽采钻孔为例,进行了新型封孔材料囊袋式带压封孔效果对比考察。结果表明,囊袋式带压封孔工艺简单、快捷,瓦斯抽采体积分数可维持在50%以上,瓦斯抽采纯流量基本稳定在0.024 2 m3/min左右,较矿井原有聚氨酯封堵注入水泥浆封孔工艺,其瓦斯抽采效果提高1倍左右,封孔效果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2018年08期 v.4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邵欣;檀盼龙;李云龙;王峰;
为实现焦炉煤气组分信息的采集,对炼焦流程以及焦炉煤气的组分进行建模分析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网络传输,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焦炉煤气检测数采系统。系统采用双核构架,以SQLite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检测数据,以AES结合MD5为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提供加密方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及传输,可从监控中心获取并显示焦炉煤气组分信息以及炼焦过程的监控信息,能够执行远程控制指令以及以"云计算"方式调阅检测数据,而且保证了各过程中检测数据及其它相关信息的安全,为减少原材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以及提高安全性、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
2018年08期 v.4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 李奇;秦玉金;
为了摸清深部环境下瓦斯赋存的规律性,文章从高温环境、高压环境、变质程度和埋藏深度等因素着手,研究深部环境下瓦斯吸附特征,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深部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08期 v.4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傅新康;李雪;
文章从目前我国在页岩气水平井固井上存在的难题主要为顶替效率差、水泥环完整性难保存和水泥浆体系选择困难三个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固井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2018年08期 v.4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梁开武;王一帆;李伟;陈南熹;
文章拟在对加气站个人风险可接受标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加气站进行重大事故风险分析,评估加气站风险水平,结合风险可接受水平,确定加气站的安全距离,并对加气站原有安全规划进行探讨。
2018年08期 v.44 41-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王峰;沈星;刘峰;
以某有色企业2017年1月~12月开展的4次飞行检查为对象,通过对飞行检查机制的研究,探讨飞行检查应用于有色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工作。
2018年08期 v.4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张文倩;熊佳玮;陈思雨;樊树海;
针对某汽车机械制造公司生产流程中会产生工人疲劳和职业伤害的手工搬运作业,从人因工程的角度,基于ERGO仿真软件的Kcal预测模型进行手工搬运作业负荷的仿真和评估分析。利用ERGO软件、人体动作能耗预测模型以及Kcal模型,提出Kcal/ERGO总体流程设计方案,并对各个部分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结果表明:该设计在软件中直观地反映了工人在工作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流程能量消耗的情况,通过能量消耗值的大小判断该工序是否属于工人的承受范围之内以使生产环境符合人因工程设计,保证工人能在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条件下工作。
2018年08期 v.44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 袁智;
针对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提交的可研报告基本上没提及防护设施设置方面内容的现状,结合预评价报告编制相关技术要求,研究利用类比检测数据有效推断评价项目作业岗位3种不同情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逻辑关系,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防护设施分析评价的逻辑结构进行重新优化调整。结果表明:评价逻辑重构后,类比检测数据与拟建项目各岗位的接触浓度(强度)更具可比性;防护设施分析评价的范围扩大到补充措施中,使得防护设施评价内容更具体、更全面、更能真实反映全部防护设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情况。评价逻辑重新优化后评价报告结构更严谨、条理更清晰、逻辑更严密,更具客观说服力。
2018年08期 v.44 51-5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鞠欣亮;商景林;
为了验证不同的测试温度对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转换时间测试结果的影响,首先介绍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对4套由不同公司生产的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转换时间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论显示,不同温度对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转换时间测试结果有影响。
2018年08期 v.44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蒋薇;
某稀贵金属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氨、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通过职业卫生调查法、现场检验检测法,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在调查分析、抽样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评定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8年08期 v.4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苏毅捷;代俊峰;张丽华;莫磊鑫;
介绍了尺度和尺度效应的概念,在分析径流尺度效应、侵蚀产沙尺度效应和节水灌溉尺度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和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了面源污染排放负荷的尺度效应。最后在分析国内外不同尺度氮磷排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排放尺度效应的研究展望。
2018年08期 v.44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覃海富;张卫民;马文洁;钱程;熊霞;樊晓燃;
针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是一种高效、低能耗的修复手段。阐述了PRB原理、结构及不同介质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反应机理,介绍了不同反硝化微生物、新型碳源材料等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了Fe~0/AC体系及生物修复过程,指出了各修复手段的不足和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现有PRB技术去除硝酸盐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018年08期 v.4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 董小娜;陈泽慧;毛林强;张文艺;
从长期生活在蓝藻暴发区域的太湖土著激浪鱼体中,筛选出1株高效溶藻菌,命名为R1,经生理生化鉴定及其16S r DNA分析其与Lysinibacillus macroides相似性最高,达99.50%。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对象,以Chl-a含量检验R1溶藻效果,考察了菌株的生长特性、溶藻能力及其溶藻过程等。结果表明:菌株R1具有较强的溶藻特性,10 d内chl-a质量浓度从205.11 mg/m~3降至35.61 mg/m~3,溶藻率达82.64%;菌株R1对数生长期末时溶藻能力最强,最适生长p H值为7.5,盐度为0.8%,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玉米汁;溶藻路径可总结为:菌液感染细胞—藻细胞细胞壁及膜被破坏—胞内物质(细胞质、细胞核及色素等)外泄—细胞死亡。本研究为生物除藻提供理论基础。
2018年08期 v.44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 陈涛;于鲁冀;张新民;柏义生;范鹏宇;
选择在湿地中段纵向铺设玉米芯,玉米芯与湿地基质体积比1 100,碳源的添加丰富了湿地系统微生物环境,强化了湿地系统生物脱氮。实验结果表明,碳源湿地较复氧湿地、空白湿地出水COD浓度相当,但显著提高了湿地系统的脱氮效果,碳源湿地脱氮率高达72.96%;基质表面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利用后的玉米芯空隙面积和空洞面积明显加大,但整体框架结构不变,说明玉米芯可为反硝化菌持续性提供碳源。
2018年08期 v.4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华佳;柏双友;李治阳;刘通;张军;
以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为例,对新兴行业领域CDM项目开发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厌氧处理并回收利用甲烷具有双重CDM特性,项目能获得CDM核证的减排量收入,可以申请成为CDM项目。经核算,拟议项目CODe减排量可达16 157.1 t/a,碳汇收入将达到1.18×106元/a,运行费用由原来的30.6元/m~3降至14.0元/m~3,可取得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该类项目的开发也存在方法学、审批、注册、CERs量与价格波动等潜在风险。
2018年08期 v.4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王媚;徐栋;王晓莹;陈迪松;武俊梅;张义;周巧红;肖恩荣;张婷;吴振斌;
在序批式工况下,研究了深床过滤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1.5 m,C系统)相对常规0.5 m(A系统)和1.0 m床深(B系统)湿地对进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和堵塞过程。结果表明,C系统污染物整体去除效果最优。A,B,C系统分别在运行约140,155,175天后严重堵塞,各系统总处理水量A B C=1.0 2.1 3.2,深床过滤垂直流人工湿地能一定程度延缓湿地堵塞,增加水处理量,水力负荷一定时,可有效减少湿地建设面积。
2018年08期 v.44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 谢海深;孙风江;李智谦;张军;张嘉欣;苏向红;
论文论述了低温超导磁分离技术原理,通过选择适合的磁种,使之与废水中污染物结合,迅速分离污水中的磁性絮团,再通过与其它污水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去除各种难降解的有机物等。经A/O+絮凝+低温超导磁分离处理,焦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降至150 mg/L以下,氨氮质量浓度降至25mg/L以下。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运行费用低、安全可靠的显著优点。
2018年08期 v.4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