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与环保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资源调度的多目标鲁棒优化研究

    张志霞;谭俊;肖晗;

    为及时有效地控制大规模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考虑应急响应系统中多种应急物资需求呈不确定性的特征,建立最小化总成本和总时间的多目标-两阶段临时配送中心选址和应急资源调度模型。采用相对鲁棒优化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区间估计描述不确定性因素,并引入扰动系数和控制参数调节模型的鲁棒性和最优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解决需求不确定下应急资源调度网络的构建问题,且能保证应急决策良好的鲁棒性。最后,通过分析测算单目标与多目标模型下目标值的结果以及不同控制参数与扰动系数下目标值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符合应急响应实际情况。

    2017年08期 v.43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杨营煤矿巷道围岩强度及支护等级研究

    马齐;李廷春;贾绪路;

    通过采取两步分类法对巷道围岩强度进行定量、系统的划分,提出巷道围岩的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进而提出相应的支护等级划分标准和具体支护方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杨营煤矿的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与控制技术体系。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达到保障矿井安全,优化支护效果的目的。

    2017年08期 v.4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基于GMM模型的煤矿顶板事故致死人数预测

    李闯;袁梅;王玉丽;许石青;杨萌萌;

    为了解决目前常用预测模型对随机波动性较大数据预测精度偏低的问题,文章在灰色预测GM(1,1)的基础上引入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建立了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GMM),并将该法运用到煤矿顶板致死人数的预测中。经计算GMM模型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1.181%,最大相对误差3.426%,与GM(1,1)法相比,后者精度分别提高了21倍和13倍。

    2017年08期 v.4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基于可信性测度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风险性评估

    张文佳;李慧民;赵地;

    为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针对我国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特点,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结构熵权-可信性测度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风险性评估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5个工程实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型是结构熵权与可信性测度理论的有机结合,为客观评估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安全风险性并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7年08期 v.43 13-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液态CO2相变致裂增透技术在低透性突出煤层的应用研究

    秦江涛;陈玉涛;

    针对白皎煤矿B4煤层瓦斯含量高、透气性差、抽采难度大的问题,在237底板道瓦斯抽采巷采用液态CO_2相变致裂增透技术对B4煤层进行增透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比水力割缝和普通抽采提高了煤层透气性,瓦斯抽采纯量是水力割缝钻孔的1.15倍、是普通抽采钻孔的2.08倍,液态CO_2相变致裂增透钻孔汇总浓度保持在30%以上且无衰减,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技术可供类似煤矿参考。

    2017年08期 v.4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基于风险定量分析的化工装置事故演变动态模拟

    陈伟;王雪栋;温晋锋;钱城江;

    为研究化工装置在突发事故情景下事故各阶段演变趋势规律和差异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化工装置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监控化工装置。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以及Vensim软件仿真模拟功能,以层次变量"安全防护性能→事故隐患危险性"作为主要变量,辅以多个辅助变量(即影响因素指标)的补充和完善,构建突发事故情景下事故各阶段的化工装置事故演变规律因果图和系统图并模拟。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安全防护性能和事故隐患危险性在化工事故情景下的事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以往单一的对化工事故后果的定量风险分析,其对事故演变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有较明显的进步。

    2017年08期 v.4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电网异物激光清除器对导线的安全性研究

    梁伟;陈杰;周志成;刘洋;王小军;张华良;

    对激光辐照线路导线的安全影响进行了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清异激光引起的温度升高不会造成钢芯涂镀层、铝线、钢芯线损坏;激光辐照架空线路铝导线实验结果表明,清异激光对铝导线体表无微观和宏观可见损伤,对铝导线电学和抗拉强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2017年08期 v.43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迫龙沟特大桥主梁牵索挂篮安全性验算与分析

    吴晓杰;

    通过对迫龙沟大桥主梁牵索挂篮进行仿真建模,对结构各阶段进行了应力和整体位移分析,保证了结构整体安全性。针对目前对弧形首、C型梁等局部重要部位研究较少的情况,采用Midas FEA软件对其进行了更为精确的非线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些部位满足受力和变形要求,为工程安全作出了保证。

    2017年08期 v.43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建筑施工临时结构安全力学研究

    赵挺生;徐树铭;刘文;陈昱金昆;

    针对施工临时结构类施工坍塌事故风险源,从施工临时结构功能角度,绘制施工临时结构的传力路线图,揭示施工临时结构为一个串联系统,系统中任一单元失效,系统即失效。从结构力学角度,分析施工临时结构及构件传力系统为固定铰支座、活动铰支座和杆体组成的串联系统,阐述施工临时结构中连墙起固定铰支座作用,杆件连接起活动铰支座作用,剪刀撑起施工临时结构整体几何稳定控制杆作用。基于此,分析施工临时结构安全高风险性来自施工临时结构安装和质量维护过程,安全风险的防控重点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升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2017年08期 v.43 35-3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安全管理与咨询

  • 基于ALARP准则的工程建设项目事故风险评估标准研究

    赵辉;董骅;邱玮婷;屈微璐;

    通过分析历史建筑项目事故统计数据,运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LARP)确立累计事故频率与经济损失相关的标准曲线,进而制定出工程建设项目事故风险评估标准。经实证研究表明,该风险评估标准是切实可行的,这为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防护提供了帮助。

    2017年08期 v.4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 矿井环境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

    兰国辉;陈亚树;何刚;朱艳娜;

    通过调研,将组织任务、法制监管、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及安全技能作为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内部环境变量,探究内部环境与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关联。并采用PA-LV模型检验各变量的指标权重,构建有关矿井环境因子与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煤矿企业内部环境易引起矿工的操作差错,直接导致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其中,作业环境和矿工安全技能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最为显著。

    2017年08期 v.43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水灾害事件应急管理的路径分析

    李红艳;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水灾害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解成潜伏期、发生期和恢复期3个时期。在分析不同时期非政府组织发挥不同作用的基础上,规范其在各个时期的参与路径,如潜伏期的正确介入与引导,发生期的有效参与与监督,恢复期的积极评估与干预,进而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每个时期的作用,提高其应对突发水灾害事件的效率,避免产生盲目参与、过度参与的后果。

    2017年08期 v.43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中小型高危企业安全生产托管效果评估模型

    王力;候家丹;

    通过对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现状调研、问卷调查,在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安监专家的建议,构建了中小型高危企业安全生产托管效果评估的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重庆市某小型高危企业进行实例验证分析,得到该企业的安全生产托管效果。该效果评估模型的建立对提升安全托管机构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7年08期 v.43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安全管理中的综合激励模型研究

    褚钰;

    为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质量效益,将综合激励理论引入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以波特-劳勒激励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安全管理的激励原则进行研究,并对激励模型中的作用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合优化理论,建立满足员工个体需求及企业激励效度最大化的安全管理激励模型,为科学制定安全管理的综合激励方案提供方法途径。

    2017年08期 v.43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金属非金属矿山风险分级管控与应急信息管理

    雷刚;冯杰;张昊;

    依托现有应急平台架构,参考金属非金属矿山自动化安全预警控制系统现状条件,分析企业安全风险关键因素,确定矿山安全风险评估及分级管控办法,结合重大风险点与其它"孤岛信息"系统,甄选可监测信息建立应急信息数据库,搭建动态监控数据信息智能处理平台,完善矿山应急管理信息理论体系研究,提高企业及安全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

    2017年08期 v.4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职业卫生

  • 聚乳酸静电纺丝改善口罩性能的试验研究

    刘飞;柳静献;郭颖赫;陈思思;余振辉;毛宁;

    研发了以网状电极作为静电纺接收装置制备出结构不均匀的纳米膜,该膜具有高效低阻的特点。采用此法研制出的PLA纳米膜疏水性能优越且对人体无危害。将纺制的两种不同克重的该纳米膜分别覆在KN90、KN95口罩上,口罩过滤效率分别从93.61%、96.74%增至98.83%、99.07%;而阻力增加较小且仍满足《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626—2006)以及呼吸舒适性的要求,口罩材料品质因数得以提高。

    2017年08期 v.43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大气污染治理

  • 环境风作用下城市地下隧道自然通风效果的研究

    钟委;李华琳;骆轲轲;梁天水;

    为了研究城市地下隧道出现车辆阻滞时环境风速对隧道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以某城市地下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FDS建立模型对隧道顶部通风口处的CO质量流量、隧道内CO浓度分布、隧道中截面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环境风时,隧道顶部通风口排出CO较少,无通风口段CO浓度超过规定限值;当环境风速为1 m/s时,隧道顶部通风口排出CO能力最强,通风效果较好;当环境风速增大到2 m/s,大量尾气流向下游隧道并造成下游隧道CO浓度偏高。

    2017年08期 v.4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凝变湿电复合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与应用

    许芸;谭厚章;申智勇;熊英莹;杨根生;

    将凝变技术与湿式电除尘器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集成凝变湿电复合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该技术对2μm以下可过滤性颗粒物和可凝结颗粒物的团聚、凝并、收集效果。凝变湿电复合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在630 MW大型燃煤机组上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复合技术可显著提高烟气中微细颗粒物的脱除,使机组稳定实现颗粒物排放小于5 mg/m3;脱除烟气中70%以上的可溶性盐分,实现烟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降温2℃,每小时回收15 t的水,可减缓烟囱"白烟"现象。

    2017年08期 v.43 69-7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负离子新风净化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探讨

    伍培;李雅漠;彭江华;陈小荣;张力;

    总结了负离子净化技术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研究现状,在传统新风过滤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气负离子净化原理的新型新风净化装置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其研究方向和关键问题。

    2017年08期 v.43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基于Ca/S的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灰化学成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康凌晨;卢丽君;李富智;汤静芳;陈云;吴高明;韩斌;

    对某烧结厂半干法烟气脱硫灰进行了多次化学成分分析,结合半干法烟气脱硫相关化学理论和合理近似实现了脱硫灰成分及Ca/S的数学表达,建立了基于Ca/S的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灰化学成分模型,并应用于具体生产实践。

    2017年08期 v.4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微波-煤基炭负载催化剂脱除NO的研究

    刘福;刘阳;陈哲;邵秋桐;王光华;

    在微波辐照下,利用煤基炭负载金属催化剂,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在N2/O2/NO气氛下进行NO脱除试验。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250 W条件下,负载K,Na,Cu基成分煤基炭脱硝效率分别可达82.27%,87.62%和71.95%,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K,Na,Cu基催化剂脱硝效率随微波功率下降而下降,Fe和Ni基催化剂脱硝效率随微波功率下降而上升;复合型催化剂脱硝试验表明,K基成分和Fe,Ni基成分催化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脱硝作用。

    2017年08期 v.43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巷道掘进粉尘综治措施及水封爆破降尘研究

    昝军;张昊;沈如意;徐玉萍;

    通过分析矿山矿尘可能造成的危害,从主动减尘和被动防尘两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矿尘的综治措施。结合贵州某磷矿的平硐开拓工程,采用水封爆破方式,对地下矿山的粉尘综合治理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支水封袋爆破时的平均TSP含量比无堵塞条件下爆破时分别降低了44.2%、51.5%;采用2支水封袋比采用1支水封袋时平均TSP含量降低了13.2%。

    2017年08期 v.43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水污染治理

  • 微波无极灯辅助芬顿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周超;赵晴;邱林清;李久义;孟了;吕慧;

    采用一种新型的微波无极灯(MDEL)-芬顿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生物反应出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并与传统芬顿法和紫外光-芬顿法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MDEL-芬顿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有着更优异的去除效果:COD去除率更高,出水COD质量浓度低于100 mg/L;大多数有机物被转化为分子量小于1 000Da的小分子物质;在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中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大部分可以被去除。MDEL-Fenton法可为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提供便捷的处理方法,使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浓度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

    2017年08期 v.43 87-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氢自养反硝化菌降解水中溴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可行性研究

    韩亚梅;蒋敏敏;张欢;李海翔;张学洪;

    基于序批式摇瓶试验考察了驯化培养出的以H2为电子供体的自养反硝化菌同步还原降解溴酸盐(Br O-3)和高氯酸盐(Cl O-4)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活性反硝化菌利用H2为电子供体可快速降解Br O-3和Cl O-4,Br-和Cl-浓度也随反应时间不断增加,反应过程中Br O-3和Cl O-4的降解速率最高可达1.1 mg/(L·d)和0.73 mg/(L·d),当反应结束时Br O-3和Cl O-4的去除率达到98.2%和96.6%;反硝化菌对NO-3的降解率可达到100%。反硝化菌灭活处理的反应器中通入H2时,Br O-3和Cl O-4去除效率仅为11.9%和8.4%,Br-和Cl-浓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含活性菌的反应器中通N2时,Br O-3和Cl O-4去除率分别为18%和14%,Br-和Cl-含量少量增加。结果进一步表明,驯化培养的氢自养反硝化菌能够以H2为电子供体将Br O-3和Cl O-4同步还原降解成无毒或低毒的Br-和Cl-。这将对Br O-3和Cl O-4的生物降解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或方法。

    2017年08期 v.4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污泥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赵梦梦;何建英;苏萌;常志显;张凌;

    以开封市西区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制备了改性污泥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污泥改性前后对Cr(VI)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最佳改性条件为在0.6 mg/L的HCl溶液中,按液固比为20∶1加入污泥,控制温度95℃以上添加1%的CTAB,反应5 h;SEM,BET分析表明,污泥改性后其表面以及孔洞内变得更加粗糙和疏松,污泥BET比表面积增大了2.3倍,总孔容增大了1.7倍,红外光谱表明CTAB基团嫁接到污泥结构中;当Cr(VI)初始质量浓度20 mg/L、最佳pH为2.0、反应温度25℃,改性吸附剂投加量为8.0 g/L、吸附0.5 h后,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91.3%,去除率比改性前增大了53.5%。

    2017年08期 v.4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

  • 苏里格气田钻井液不落地技术的应用

    黄同祥;陆川;王旭;常森;夏阳;韩炜;秦小虎;李鑫;

    为有效保护环境和提高钻井液的重复利用率,苏里格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钻井液不落地处理技术。通过对现场应用效果的分析,此技术减少了修建泥浆池的工作量,实现了钻井过程中废弃钻井液的不落地处理,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还提高了钻井液的循环利用率,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实现了环保清洁型生产的目标。

    2017年08期 v.43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武汉市低碳产业园发展模式探讨

    吴雪莲;鲍仁冬;万迎峰;

    在全面调研国内外代表性低碳产业园区基础上,分析总结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探讨了武汉市低碳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类低碳园区发展模式的可借鉴性,对武汉市产业园区的低碳转型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17年08期 v.4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CNKI推出《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

    <正>目前,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该报告基于中国大陆建国以来出版的422万余本图书被近3年国内期刊、博硕、会议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学科、分时段遴选高被引优秀学术图书予以发布。据研制方介绍,他们统计并分析了2013—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813万余篇、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101万余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39万余篇,累计引文达1451万条。根据统计数据,422万本图书至少被引1次的图

    2017年08期 v.43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正>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8月获批组建,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实验室以工业烟尘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为对象,针对我国目前在工业烟尘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现状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定微细颗粒污染物控制、中小型燃煤锅(窑)炉气体污染物控制和生物质能热化学转化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共42人,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为29人。实验室总面积达2350平方米,新增建设经费投入154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达2500万元,拥有激光粒度拉曼光谱仪(英国Renishaw inVia)、超高分辩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日立SU8010)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日本Rigaku ZSX PrimusⅡ)、多晶X-射线衍射仪、红外一热失重联用仪、烟道微细颗粒物分级采样

    2017年08期 v.43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