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京考,王雄,万成略
<正>炼铁生产中的粉尘产生于高炉原料系统、出铁场、煤气系统及喷煤制粉输粉系统。现就炼铁生产除尘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阐述如下。1 高炉煤气干法净化 高炉煤气中的含尘浓度由40~100g/m~3降至使用要求的5~6mg/m~3,要经过一系列的除尘净化过程。高炉煤气除尘净化的传统工艺为湿法除尘。然而湿法除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煤气洗涤水中含有氰化物及其他有机物,会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氰化物要用化学药物或引入水渣池,用冲渣水稀释后进行闭路循环,但冲渣过程中,微量氰化物会随蒸气扩散到大气中而污染大气。此外,湿法除尘使煤气的物理有效能(温度与压力)未得以充分利用。若采用干法除尘,就可提高高炉炉
1997年08期 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荣伟东,张国权
<正>我们对静电-纤维过滤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静电-纤维过滤较普通纤维过滤有着过滤效率高、阻力低的特点。但同时注意到,有许多因素对过滤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充分分析并采取解决办法,才能使静电-纤维过滤产生良好且稳定的效果。1 过滤中存在的两种现象 静电-纤维过滤是指:含尘空气或气流通过一荷电段,在高压电晕线和接地极板间通过,使粉尘荷电,荷电后的粉尘被气流带入过滤段进行过滤。我们认为,静电-纤维过滤较普通纤维过滤效率提高主要是由于静电作用而使单一纤维效率增加造成的。荷电后的粉尘在过滤过程中存在着粉尘二次飞扬及粉尘间的静电凝并现象。
1997年08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秦文贵,童云飞
对综采工作面支架降柱前移时采用架间自动喷雾降尘措施的喷嘴布置方式、喷雾参数的选择、系统控制方式、系统安装方式及安装方法进行了探索,并介绍了该项防尘措施在潘一矿的应用效果。
1997年08期 7-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李向富
<正>1 问题的提出 回收车间主要是回收纺丝车间的废液,其中主要含有NaSCN。在回收NaSCN过程中,采用硅藻土过滤方法去除NaSCN废液中的杂质,而硅藻土在加料间加料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产性硅藻土粉尘。资料表明,有的扬尘点粉尘浓度高达3g/m~3,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目前回收车间内粉尘浓度达70.5mg/m~3,最低也在50mg/m~3,其加料间扬尘点在加料时粉尘浓度大于2g/m~3。粉尘中的游离SiO_2含量达11.7%,严重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对该污染源进行彻底治理才能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1997年08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邓海,孙艳敏
<正>1 前言 目前我国公路与铁路交叉处一般采用人工管理道口,这种道口系统的安全性经常受到人的心理、情绪、性格、疲劳等因素的干扰。我们研究设计的一种全自动的、安全的道口系统,不仅可解决人工看守道口的问题,更可以用于大量存在的无人看守的道口。特别是对列车提速后的铁路管理有重要意义。
1997年08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曾祥文
<正>1 概述 造纸工业是世界六大工业污染源之一。造纸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中发生量(占总量六分之一)大且很难治理的废水。由于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已使我国众多区域的水体遭到严重污染。 1990年全国造纸废水排放量约41亿t,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6%;生化需氧量(BOD_5)180万t,占总量的1/3。造纸废水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木质素、残碱、硫化物、氯化物等污染物,很难治理。 造纸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制浆废液(黑液)、中段水、纸机白水。制浆废液中几乎包含了90%~95%的污染物(尤以碱法与硫酸盐法为甚)。因此,治理造纸废水必须首先治理黑液。2 黑液治理的技术途径
1997年08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正>桥式起重吊车在运行中,要防止吊钩吊物产生较大摆动,以保证安全。 吊钩吊物的摆动是由于水平惯性力所造成的,为使吊钩随车相对稳定地运动,司机应掌握稳钩技术。当吊钩游摆到最大幅度而尚未往回摆时,司机应将大车或是小车的摆动方向紧跟一步。这样,作用在钢丝绳上的车体
1997年08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陈志军
<正>目前硫化碱生产中的废气,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废气中含有大量粉尘及H_2S、CO_2、SO_2等有害物质,对大气造成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妥善处理硫化碱生产中的废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常采用的处理这种废气的方法有袋式、湿式、文丘里管。袋式除尘占地面积小,投资省,但只能除去废气中的粉尘,对H_2S、SO_2、CO_2等有害气体却无能为力。湿式除尘脱硫装置,是现在较多使用的,但其占地广、投资大,并且还须附带防水处理及加压装置。我厂现采用沉降除尘与文丘里-旋风分离器脱硫相结合,达到了满意的结果(见附表所示)。
1997年08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张兴容
分析钢铁企业在生产、使用煤气和设备维修中的煤气泄漏,研究预防煤气泄漏的对策。
1997年08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徐立成,孙和平
<正>1 前言 70年代引进的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已逐渐在我国地下开采方法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这种采矿方法的工作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通风防尘效果。这种采矿方法的工作面多为独头巷道,很难形成贯穿风流;放矿溜井多,而且与各分层相通,形成复杂的角联网路,造成上下分层风流交叉污染,难以控制;同分层作业进路的进风与回风采用同一条分层连络道,上风端作业排出的污风污染下风端作业的入风源,形成同分层风流的串连污染。针对这种状况,在进路中安装高效除尘器和风机,将清洗工作面的污风,经过净化后,部分再用来清洗工作面,以控制工作面及排出风的含尘浓度。采用这种控制循环通风方
1997年08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陈仲宣
<正>1 选择合理的回采顺序和采矿方法1.1 选择中央向两翼回采的顺序 塔什塔戈尔斯基矿于1981~1982年回采期间,曾形成2个矿块相向的回采顺序,产生了极高的动压,频率和能量均达到最高水平。研究表明,不管是整个矿床或单个矿块的回采顺序,都应从中央到两翼,尽量不留矿块间柱,以免矿柱回收时危险性更大。该矿采用的阶段强制崩落法就是从各水平的矿体中央向两翼回采的。为了对矿块中的矿体进行应力卸荷,在矿块中央沿最大应力作用方向开凿卸荷槽和安全补偿槽。采用深孔挤压爆破一步崩落矿石,不留矿柱,有发生矿山冲击地压危险的巷道,采用混凝土支护或可伸缩性
1997年08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张文胜
<正>某单位不久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损失60多万元,事故原因是导线老化、绝缘被破坏、电流短路引起的。据查,导线敷设在天棚内,天棚是木质的,房顶是用苇席铺设的,都属易燃物。由于电流短路,产生的热量骤增,使温度升高,达到易燃物的自燃点,引起燃烧的。 发生电气火灾事故的原因,除设备缺陷,安装不当等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原因外,短路、过载、接触不良、散热不良等是引起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 (1)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增加至正常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产生的热量和电
1997年08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左先锋
<正>高炉后期不安全因素较多,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任务更繁重更艰难。炼铁高炉生产安全防范的重点是生产过程中的烧伤、烫伤、煤气爆炸、皮带挤压、起吊的高空坠落等。对高炉后期生产,防范煤气中毒、爆炸和烧伤、烫伤更为突出。 高炉是较易发生故障的现场,特别是高炉生产进入后期,设备使用寿命到期,炉体冷却壁破损,炉壳易崩裂漏泄煤气。如近年来,3~#高炉17~#、15~#风口区炉缸冷却壁已切除,炉腰10%以上冷却壁损坏,4#高炉冷却壁立管切除76根,整个高炉炉体冷却靠炉壳外喷淋维持。炉壳崩裂,炉身平台跑煤气严重,浓度达1000~2000ppm,严重超标,而且作业现场窄小,处理水系统故障频繁,随时都有发
1997年08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徐金林
<正>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单位就是班组,因此,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的有力保障。我矿根据班组特点,在班组安全管理上推行“四个三”(三会、三严、三查、三检)。 (1)三会。 周一安全活动会。班组每周召开安全活动例会,学习贯彻国家、企业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学习有关安全技术的科学知识,加强职工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班前安全活动会。班组在安排生产和派工的同时,必须安排好安全工作。落实安全互保对子,落实职工上岗前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 班后安全活动会。完成当班任务后,及时总结安全生产情况,对安全生产表现突出的人和事进行表扬鼓励,对违章违纪的职工提出批评,情节较重者给予处理,杜绝重复现象发生。
1997年08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夏泳
<正>搞好企业班组的安全工作,已成为企业安全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不少大中型企业开展的机关干部挂钩班组安全活动的方法,对于健全完善全员安全管理网络,确保企业班组安全生产不失为良策。 新钢公司计控所现有员工,直接工作在各主要生产厂房和高温、高空、煤气等危险及有毒区域,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为了抓好安全,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抓好机关干部挂钩班组安全活动这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控所共有班组51个。从1990年开始,我们就将党政工团4个保证体系的安全管理工作与干部挂钩班组的安全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安全管理网络,逐步将点多面广、零散复杂的班组安全管理,优化成为一个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将班组安全工作的好坏与每一个干部的工作业绩挂钩,加强了广大干部安全
1997年08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张书良
在用工业建筑物可靠性的定期检测和鉴定是一个已经提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议事日程上的重要问题。本刊自本期开始连载张书良高级工程师编写的“工业建筑可靠性检测鉴定技术讲座”,为读者提供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体会。
1997年08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张铭续
<正>这个欧洲标准(EN294)的形成经历了近十年的历程。在1985年6月,CEN/TC114机械安全技术委员会成员会上决定建立“安全距离”工作组(第2工作组),该组根据CEN/TC114的12号文件(即法国标准NFE09—010)、13号文件(即德国标准DIN31001的第一部分《符合安全要求设计的技术产品 防护设施 概念 对成人和儿童的安全距离》——其后,DIN31001成为如下两个标准中的数据来源:一是ISO4254.1—1985《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二是英国标准BS5304—1988《机械设备
1997年08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