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江平;储小婷;
以西安市某高层办公楼为原型,使用PyroSim建立了高层建筑长直走廊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室外风、机械排烟和水喷淋在时间和空间的耦合作用下,耦合顺序和排烟口位置对走廊烟气蔓延规律的影响。通过对烟气蔓延流场、温度场以及组分(CO、O_2)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高层建筑长直走廊水喷淋与排烟耦合作用烟气蔓延规律。结果表明:室外风作用下,机械排烟先耦合较水喷淋先耦合的烟气蔓延情况更有利于走廊人员疏散,且长直走廊的机械排烟口到走廊窗口的最佳排烟距离为走廊总长度的1/2。
2022年07期 v.4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高学文;
连片建设的木结构建筑群存在较大的火灾蔓延风险,当前村落建筑群火灾蔓延风险分析存在获取数据困难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结合现场勘查获取村落建筑的位置、尺寸及单体建筑内部特征等建模数据,运用场-网区域模拟技术模拟单体建筑的火灾蔓延特性并获得建筑群火灾蔓延场景损失。以云南省丽江市大东乡福禄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村落建筑群的建模信息,极大减少了现场勘察的工作量。结果表明:福禄村存在较大的火灾蔓延风险,最大蔓延损失为18栋建筑,损失面积为1 331.22 m~2;对蔓延场景损失值较大的单体建筑进行火灾蔓延改造可显著降低该村落建筑群的火灾蔓延损失。
2022年07期 v.4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 李华;郭皓杰;
为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电网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森林火灾新风险,引入系统安全分析理论事故过程致因模型(Systems-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es,STAMP),基于系统控制的思想将安全问题视为控制问题。采用STAMP模型系统分析森林火灾事故的全过程,从物理过程、基础建设、行业(企业)运营、扑救过程和事故的动态过程等方面剖析导致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的18个控制组件。结果表明,森林火灾事故系统分层控制结构中施工人员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引发事故,后续的救援反馈延迟与协同失效则是造成救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在系统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控制救援行动是有效避免事态发展的有效手段。
2022年07期 v.48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8K] - 鞠伟轶;吴洁;王龙帅;周思宇;王莹;康青春;邢志祥;
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在参考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森林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应城市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评估模型,并使用历史灾情数据法来验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根据数学逻辑运算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隶属度及分级。研究发现:在城市森林火灾发生因素的指标占比中最大的是人类活动,这区别于传统大型森林火灾着火因素。城市森林一般位于郊区或离市区不远处,人造山林甚至就在中心城区内,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将对整个城市的经济、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2022年07期 v.48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徐学波;杨舒博;付建民;张术萍;刘建波;王雪峰;傅建豪;
为探究LPG槽车发生泄漏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关系,针对LPG槽车的万向管与槽车连接处脱落卸车场景,通过后果模拟软件FLACS进行事故仿真,研究LPG槽车在不同风速、风向、环境温度下的泄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风速越大,可燃气云体积越小,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早,物料浓度更低;不同风向下扩散距离越大,可燃气云体积越小,物料浓度越低;LPG浓度随泄漏扩散距离呈衰减现象,环境温度对于LPG扩散的浓度分布影响较小;发生泄漏事故时,应保持直立状态尽快逃离泄漏区域。
2022年07期 v.4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杨柄航;朱杰;
目前国内高速列车上尚未配备一套完整灭火系统,且车厢内部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着火隐患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以其高效、经济、绿色等特点已成功应用于各种场合。前期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应用于CRH380D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之上,针对两种方案的典型参数进行FDS数值模拟分析其烟水耦合全过程。对比两种方案确定其技术参数为喷头高度h=2.1 m,流量系数k=5.0 L/(min·m~2),压力系数p=15 MPa,能够在115 s内将明火扑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2022年07期 v.48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 李正飞;龙浩;
砌体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建造及使用历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发展迅猛,当下建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重点问题。许多以前的老式建筑由于建造时相关规范及研究不够完善全面,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需要通过检测找准隐患产生的原因,并对此进行加固设计,保证建筑加固后在目标使用年限内的安全使用。
2022年07期 v.48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童爽;宁晓骏;田玉文;
以某斜拉桥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BIM技术进行参数化设计,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施工场地和桥梁结构。基于该模型模拟施工现场、进行碰撞检查、施工进度管理、虚拟漫游等。分析大型桥梁建设中的需求,针对传统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视化程度低、施工效率低等问题,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桥梁参数化建模、碰撞检查、虚拟漫游等BIM技术应用研究,望能为其他类似桥梁BIM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07期 v.48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何晶晶;
转动惯量作为风机重要参数之一,是考量风机电机能力的重要条件,选择不当往往会造成风机难以直接启动的情况。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核算转动惯量和电机转矩间的匹配关系,并分析离心风机转动惯量偏大的原因,为其他工程项目中风机的电机匹配选型提供建议。
2022年07期 v.48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唐林;谢永雄;蔡宇森;
再生混凝土材料是对以往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剩余废料和材料的再利用,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为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研究外掺硅粉对低强度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以硅粉掺量为控制参数,对不同掺量硅粉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硅粉可以显著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硅粉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硅粉填充了混凝土内部较大孔隙,引起其孔隙率降低,改善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宏观表现为抗压强度随硅粉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2022年07期 v.48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梁忠武;尹娟;孙自胜;周国军;黄耀磊;
易燃易爆场所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部件较多,等电位连接措施是易燃易爆场所防雷防静电的关键技术,对保证易燃易爆场所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研究分析了易燃易爆场所等电位连接技术的关键要点,归纳总结了等电位连接过渡电阻值和连接材料规格等技术指标的要求,并归纳了常见的等电位连接不规范做法,易燃易爆场所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值应不大于0.03?,连接材料的规格应不小于6 mm~2,等电位连接的有效性应从过渡电阻值、连接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2022年07期 v.48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齐明辉;刘勇;张焘;李肖;范林盛;白金花;
针对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的复杂性与模糊性,采用安全混沌学理论开展风险评价有利于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基于混沌模型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以“人-物-车-环”为要素的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的混沌模型。结合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的风险辨识结果,利用突变级数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进行多层次分析与计算,确定系统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以及系统安全等级,并进行了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安全混沌学的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具有较好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基于安全混沌学的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风险评价研究,拓展了安全混沌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的风险研究内容。
2022年07期 v.4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王莹;黄安麒;吴洁;周思宇;王龙帅;邢志祥;
应急救援的顺利展开离不开救援物资的合理配给。通过SWOT分析法对我国应急处置全过程中应急资源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清楚认识其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风险,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利于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与救援效率。
2022年07期 v.48 52-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王建超;麻明友;陈斌;彭华勇;陈功锡;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薄弱的现状,探索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内涵建设的路径,拟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内涵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三育人四聚力五协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内涵建设方案,协同构建多渠道实验室安全宣传途径与三化一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协同推进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建设,促进安全文化内涵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全面聚焦实验室安全文化内涵建设,潜移默化根植安全意识,实现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营造“我能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与“大家安全”的安全文化新氛围。
2022年07期 v.4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李凡;刘延;姜云腾;侯伟;
为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养体系与企业发展、员工成长相匹配,通过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现状与不足,结合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以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求为目标,从培养课程、培养方式、培养师资、过程监控、职业发展通道等具体机制出发,通过培养课程、运行与保障机制两个独立内循环和企业需求分析外循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结果表明:以培养课程、运行与保障机制两个独立内循环和企业需求分析外循环方式,对培养课程、培养方式、培养师资、职业发展通道等具体机制实施,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改进。
2022年07期 v.48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 李伟国;刘强;
为充分挖掘事故时间规律与事故致因间的关系,采用文本挖掘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近几年国内285起高处坠落事故调查报告进行挖掘。挖掘结果表明:物或环境等不安全状态在与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交互作用后容易引起安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发生的时间具有强关联规则且主要发生在人体疲劳程度较大的时间内,这为事故致因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2年07期 v.4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窦宇雄;刘妍君;陈子鹏;冯杰;伦巨厦;杜建华;郭永恒;
通过对工贸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试点氨制冷企业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探索采用先进的系统网关和物联网管理平台等技术,在无法获取企业原信息系统建设方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不改变原系统架构,采用数据镜像复制方式采集数据并接入工贸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改造办法。减少了信息化建设项目试点企业前期改造和对接准备工作,节约了项目投资,为粉尘涉爆、高温熔融等其他工贸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科技改造提供了可靠的实践验证,加快推进了工贸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022年07期 v.4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熊尚琳;梅丹;
为有效防控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提出基于突变理论的山区高速公路安全风险评价,促进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围绕“人、物、管、环”四个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理论建立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以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施工项目进行实例研究,评价结果与该高速公路实际情况相符,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可用于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为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2022年07期 v.48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王进;罗东斌;
项目管理有4个要素:工作范围、时间、质量、成本,4个要素相互关联,提高1个指标的同时会降低另1个指标,要想达到“多、快、好、省”的管理目的,就必须找到4个要素中的平衡点,其中关键在于提高人员效率。通过对项目管理中不同类型的人员采用针对性的方案,论证了提高人员效率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管理措施。
2022年07期 v.48 78-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