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福生;张志明;董宪伟;
利用易发生自燃反应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中低变质程度煤进行程序升温-气相色谱联机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从煤的微观孔隙结构分析煤自燃标志性气体的产出规律。结果表明:中低变质程度煤中,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煤体中大孔减少而中小孔增多,不易气体流通,致使煤自燃标志性气体CO和C_2H_4出现的温度点推迟,煤越不易自燃。
2020年07期 v.46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杨玲玲;
通过收集某尾矿库的基本资料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总结归纳了尾矿库扬尘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尾矿库扬尘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结合尾矿库扬尘实际情况,采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尾矿库扬尘指标权重。计算得出的特征因子对扬尘治理措施的实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说明有效抑制尾砂粉尘与矿山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另外良好的技术水平和治理措施是扬尘治理问题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客观准确地排列尾矿库扬尘影响因素,指导企业落实对尾矿库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2020年07期 v.46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展宗红;赵东风;刘真真;王晓英;
针对城市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天然气扩散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城市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型,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在土壤中的扩散行为进行模拟与分析,根据甲烷的爆炸极限观察天然气泄漏扩散危险区域变化,并分析不同孔隙率土壤对天然气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气体扩散至土壤过程中,气体浓度等值线出现不规则变化,高浓度区等值线近似为椭圆,浓度梯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爆炸下限位置在天然气泄漏初期迅速变化,10 s后以均匀速度向地表移动;土壤孔隙率对天然气对流扩散影响显著,孔隙率越大,管道泄漏口处高浓度区域越大,中浓度区域越小,低浓度区域越容易扩展到地表,浓度梯度变化趋势相似。
2020年07期 v.46 8-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王暨璇;郭健翔;孙晋飞;周紫涵;
以青岛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研究火灾工况下风口相对风管位置设置和风口尺寸对地铁站厅层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刻人眼高度处的温度值、CO浓度值、可见度数值的分析发现:风口位置位于风管上部效果要优于侧部和下部;通风量一定时,不同风口面积对烟气流动影响较小。
2020年07期 v.4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 郭镇江;李智雄;伏冬孝;佘卓明;
针对传统隧道机电设备运行监测困难、信息传输不便、可扩展性差、反馈效率低等问题,构建了基于RFID技术及ZigBee技术的隧道机电设备运行监测系统架构。首先,基于系统原理及特点建立了隧道机电设备运行信息架构;然后,构建了以设备层、信息层、网络层、监测服务层为核心的隧道机电设备运行监测系统架构;最后,结合系统架构,实现了面向用户的静态及动态监测信息服务。所构建系统及服务模式对隧道机电设备的高效可靠运行及智能监控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07期 v.4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何岩峰;刘成;王相;
示功图识别是有杆泵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虽已能准确识别典型示功图,但存在以下问题:代表不同故障的相似示功图识别精度有待提高;卷积神经网络(CNN)经典AlexNet模型识别示功图运算效率偏低。基于示功图,设计叠加示功图作为诊断对象,增加分类特征。改良的AlexNet模型:学习LeNet-5模型结构简单,运算快速,删减2层卷积、2层池化和1层全连接,提高模型运算速度;选用3×3的卷积核和2×2的池化核,增强特征学习能力,保证模型识别精度。经叠加示功图样本集测试:新模型相比LeNet-5模型、AlexNet模型,在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的同时显著提高运算效率。经现场应用:新模型可以准确高效识别代表不同故障的相似示功图,提液单耗减少16%,设备工作效率提高33%等。
2020年07期 v.46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张文彬;齐楸;张国顺;王同喜;李树超;陶鹏宇;
针对当前国内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检测时间长、成本高、实验难度大、实验环境与现场环境存在差异等问题,分别对多种超薄型(CB型)钢结构防火涂料试件进行物理测试和耐火性测试。现场模拟耐火性检测的温控加热试验,并与实验室标准炉耐火性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外观观测、粘结强度、膨胀倍率、背火面温度和燃烧残留物状态等方面,总结出一种CB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2020年07期 v.46 27-2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胡绪尧;
针对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的校准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氢火焰离子检测仪的示值误差、重复性、响应时间、漂移等数据为基础进行校准的方法。通过对比国内外3种型号检测仪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的计量特性,并对测量结果做了不确定度评定,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作为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的校准方法。建议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的校准计量特性分别为:零点漂移不大于±3μmol/mol,示值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10%,重复性不大于2%,响应时间不大于10 s。
2020年07期 v.46 30-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董福民;宁晓骏;张清旭;周兴林;
桥梁施工临时结构作为桥梁主体结构辅助设施,在桥梁施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桥梁施工临时结构设计影响着桥梁施工的安全、成桥阶段的受力和成桥线形的形成。基于Midas civil有限元程序对万能杆件塔架临时结构进行分析,采用两种情况下的屈曲分析结果,得到不同的临界荷载系数,以此判别杆件塔架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这对未来桥梁工程中临时结构的合理设计和安全施工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指导意义。
2020年07期 v.46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熊琴;解玉宾;
为有效评估高速公路路网应对冰雪天气的应急能力,在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改进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估,建立了高速公路冰雪天气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模型。模型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通过改进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构建方式,引用模糊三角函数确定指标权重,有效降低了主观因素对多指标赋权的影响,并将模型应用至江苏省高速公路冰雪天气应急能力后评估分析中。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估模型得出江苏省高速公路冰雪天气应急能力"良好",评估应用效果较佳,为冰雪天气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应急能力后评估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2020年07期 v.46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王力;
专业人才质量评价能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教育学专家的建议,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于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的建立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年07期 v.46 42-4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杨苗;吴爱军;李锐;
为了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安全观,输出安全行为,维护系统安全状态的平衡,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几个典型的安全概念存在的问题,借鉴量子纠缠理论,提出"安全与危险纠缠"理论学说。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存在方式及状态,构建了新安全观思想。重点论述新安全观的构成要素:安全历史观、安全现实观和安全未来观,分析新旧安全观的区别,阐述新安全观的内涵、功能与价值。结果表明:新安全观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存在方式与状态,可以量化过去、预测未来,也可以帮助建立新的安全理论,即动态安全系统理论。因此,新安全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20年07期 v.46 45-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蒲柳羽;张英华;高玉坤;
马拉松是一项参赛人数众多且猝死风险较高的极限运动,随着马拉松热潮的普及,如何控制马拉松中猝死的发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以上的思考,利用风险评估方法结合Java Web技术设计并开发了集马拉松风险管理与应急救援仿真功能于一身的系统,用于马拉松中的猝死风险管控。
2020年07期 v.4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赵秋生;
IEC对触电(电击)防护基本规则及防护措施分类不断有较大调整,说明本应早已给出定论的触电防护基本问题仍未得以解决,究其深层原因是IEC所基于的出发点和视角是圆满实现"基本防护"和"故障防护"两大功能,而非触电防护的最本质问题——安全可靠性。基于触电风险特点及防护可靠性提出了与IEC视角及理念完全不同的"触电防护基本安全准则",并运用该准则分析指出了最新IEC触电防护措施分类及使用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与该准则衔接一致的"四层次"触电防护措施分类方法,最后指出运用该准则的首要关键工作是筛选界定"单保险防护措施"。
2020年07期 v.46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王静;郑伟;姜传炜;邓天勇;陈存;
为确保企业安全管理的精准、高效,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引入企业安全管理中,结合企业软硬件设施,链接全体员工,构建"信息化"企业安全管理模式。通过风险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模式定位在杜邦安全管理的第三阶段,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安全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管理层与执行层的联动管理,可以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逐渐降低安全事故的伤亡率。
2020年07期 v.4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王彪;吕垒;
围绕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查找湖北省在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安全监管、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技术装备短板,分析提出湖北省"十四五"时期加快应急装备制造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产业政策。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建设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2020年07期 v.4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赵华东;马新伟;
安全生产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安全生产保证,在基于鱼骨图和层次分析法将企业的安全隐患排序的前提下,运用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循环有序的整改。以DFR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该公司安全生产流程和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对比引入前后该公司的安全生产状况,证实六西格玛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可行性。
2020年07期 v.4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 谢春法;刘虎;尹清斌;
通过介绍SEP危险源评价方法在核电建设阶段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风险辨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分析与LEC危险源评价方法存在的差异,为后续核电项目危险源辨识、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07期 v.4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郭强;邱宽宽;闫帅;钟洋;邱;郑鑫;陈海飞;
研究了冷却水对光伏窗表面温度的影响,利用理论计算及Fluent模拟,在冷却水管管径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冷却水进出口管间距及流速对光伏板的冷却效果。结果表明:进出口管间距越小,光伏板温度场越均匀,当管间距为100 mm时,管间距的减小对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冷却水流速越大,光伏板表面温度越低,当流速达到0.6 m/s以上时,流速的增加对光伏板冷却效果的提升不大。该研究对未来水幕光伏窗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年07期 v.46 76-8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 朱梁杰;程亨达;
旨在探索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南锚室使用主动除湿系统前提下的送风量与送风方式。先通过维持正压法、通风质量平衡法、CFD初试法计算锚室总送风量,核算得其换气次数为0.38次/(m~3·h)。然后以雷诺应力平均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RANS)描述锚室空间流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在k-ε两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CFD技术求解整个锚室的流速场。对缆束所占空间采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描述,通过几何分析得到该空间的特征孔隙率为97.9%。研究结果表明,锚室前墙送风气流在缆束下方、后墙送风气流在缆束上方的送风方案最优。
2020年07期 v.46 81-8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胡来钢;丁涛;张媛媛;
大气污染物是铜冶炼企业面临的重大环保问题之一,它不仅危害现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铜冶炼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含重金属的冶炼烟尘,低含硫和高含硫冶炼烟气,硫酸雾,砷化氢以及硫化氢等。大气污染物的综合处理是开展企业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一招,因此在探究大气污染物产生节点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理念为原则,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综合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020年07期 v.46 85-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 金豪;王世杰;方红明;吴枭雄;程新;ALEX ACQUAH;
为了进一步分析烧结烟气氨法脱硫工艺,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烧结烟气氨法双塔脱硫模型,介绍了模型中模块的选取和物性方法的选择。利用所建立模型对某企业烧结烟气氨法脱硫工艺进行模拟分析,对系统的脱硫性能进行预测,分析了入口烟气温度、质量流量、烟气中SO_2质量浓度、氨液质量浓度和补水温度对系统脱硫效率和氨损失的影响。在本系统工况下,烟气进入吸收段温度应保持在50~60℃,工艺补水采用常温进料方式,补充氨液质量浓度为18%~20%,系统能保持高效运行。
2020年07期 v.4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黄奎;刘海秋;肖正雨;沈磊;白艳;周爱奕;
选取18×18孔新投运蜂窝式SCR催化剂,采用不同位移速率(α=0.2,2,5 mm/min)和损伤应力(σ=5,15 kN)研究SCR催化剂在高尘烟气中的抗压阈值和损伤应力过程,并进行损伤表面形貌分析。结果表明:位移速率越小,抗压应力过程中阈值σ_0较极限承压值越稳定,阈值σ_0越能反映试块的机械强度;损伤应力大于阈值时,损伤应力与机械强度呈负相关性,损伤应力为5 kN和15 kN时,磨损率分别为(0.018~0.022)%/kg和(0.036~0.043)%/kg,磨损量增多,机械强度降低;此外,通过损伤表面形貌分析可知,表面裂纹和损伤面积随着损伤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新生的裂纹将沿着一条最薄弱的路径扩展和汇集,间接验证了损伤应力与机械强度呈负相关性,并从损伤机理解析了损伤应力对表面损伤程度的影响,为高尘烟气下新投运SCR催化剂损伤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2020年07期 v.46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 李钧;刘运龙;
通过安钢7 m焦炉除尘项目工程实例,研究探讨了焦炉机侧和焦侧的除尘方案。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焦炉的除尘治理工作,对改善岗位环境,降低大气污染,实现超低排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0年07期 v.46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