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嘉伟;杜召华;曾威;肖帅;陈晓勇;曹卫平;
为探讨山岭隧道火灾下烟气蔓延特性,对不同火源功率与纵向通风风速下,隧道内的温度、CO浓度及能见度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拱顶下方温度和C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为先上升后进入稳定阶段;随着纵向风速的增大,火源上游高温区域逐渐缩小;拱顶下方CO浓度沿隧道纵向逐渐降低;当纵向风速在4 m/s以上时,烟气几乎不向火源上游蔓延;在2 m高度处,火源上游区域在纵向风速为2 m/s以上时能见度均大于10 m;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隧道内拱顶下方温度及CO浓度曲线拟合公式。
2023年06期 v.4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0K] - 郭文强;罗军尧;
BP神经网络模型是岩爆预测中的常用模型,为了强化预测效果,选取BFGS算法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选取应力系数■、脆性系数■和弹性能量指数W_(et)作为预测指标,国内外46组案例作为样本库,分别建立BFGS-BP神经网络模型和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验证其优化效果,将建好的模型用于锦屏二级水电站和秦岭隧道加以检验,得到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2023年06期 v.49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 武熠明;徐明智;幸贞雄;周远生;姚宗泉;
为督促卸油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履职尽责,坚守岗位,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提出一种基于YOLOv4机器学习算法的卸油人员离岗检测方法,通过实时检测卸油口状态和现场作业人员数量,判断人员是否离岗。对检测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卸油口状态、追踪卸油过程中的现场作业人员,能够较好地检测到人员离岗行为。
2023年06期 v.4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杨浩;何君毅;
介绍了油管输送射孔技术特点及作业要求,优选出MLS安全评价法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结合施工步骤,开展各个操作步骤中的危险因素分析。确定了危险因素的个数、发生的频率分值、危险因素可监测与可控制状态,后果严重度等评价参数,通过MLS定量计算得出危险因素的评级结果。最后,根据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分析事故后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有针对性的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以达到消除危险因素的目的。
2023年06期 v.49 15-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徐一旻;汤学文;郭慧超;
为研究燃气管道事故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性,首先收集156份燃气管道事故案例,基于“4M理论”,从人的因素、设备设施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4个方面确定了30个风险因素;运用Gephi软件构建燃气管道事故风险演化网络,并分析网络节点的度、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PR值,确定关键节点并对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应急处置不当、误操作、违章操作、管道腐蚀以及监督管理不足是导致燃气管道事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应控制这些关键风险因素,切断风险演化路径,防止燃气管道事故发生。
2023年06期 v.49 19-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王新颖;林振源;冯珊珊;胡磊磊;徐拓;刘岚;陈海群;
为了及时检测输油管道泄漏缺陷以减少输油泄漏事故的发生,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WPT)能量谱和希尔伯特变换(Hilbert)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改变阀门开度模拟不同泄漏程度的管道泄漏;其次,选取小波包阈值对采集的信号去噪,获得实际有效信号,并用WPT能量谱变换将有效信号分解为频段能量谱,过滤掉不含泄漏信息的频段,保留有效频段;最后,利用Hilbert进行有效频段的谱分析,提取泄漏源信息,实现对管道泄漏工况的诊断分类。结果表明:输油管道泄漏检测平均误差在3%以内,诊断准确率达到95%,与直接Hilbert变换方法以及单纯WPT能量谱分析法相比,定位精度明显提高。
2023年06期 v.4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1K] - 马亮;曹东强;查俨卿;郭慧敏;姜柏林;李刚;
为有效扭转房屋建筑施工事故的严峻态势,并为事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收集了2015—2020年986份房屋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对事故发生的时间、类型、致因物、施工活动、地区、相关方、死亡人员年龄、原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主要规律和特征如下:(1)华东地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居全国最高,分别占全国总数量的42.5%和41.9%,其次分别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最低为西北地区;但从相对指标的区域千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死亡率来看,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较高,最低为华中地区。(2)随着建筑工人平均年龄的增加,事故率也随之增加。(3)事故原因集中在劳务分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占比为52%。(4)按照每日时段分布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呈现出驼峰曲线特征,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集中于7:00—11:59和13:00—17:59。
2023年06期 v.4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 张璟;杜坤;许丁;李同涛;薛瑞娜;
在应用卡尔曼滤波进行爆管检测时,若受到监测误差、用水量随机波动等因素形成的背景噪音影响会导致误报率偏高,进而带来爆管检测系统鲁棒性较低的问题。鉴于此,对原始卡尔曼滤波进行了改进,首先采用小波函数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其可以成功将周期循环信号中的有效信号及噪声信号分解至不同频域,然后使用硬阈值函数去噪后再对信号进行重构;最后利用卡尔曼滤波对重构后的信号进行爆管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小波去噪,重构的信号中噪声信号占比显著降低,且信号与有效信号相似性更大;利用实际管网数据验证发现,所提算法可成功应用于实际管网爆管检测且与卡尔曼滤波相比,信号持续稳定,无剧烈波动且误报次数由6次降至0次,极大提高了爆管检测系统鲁棒性。
2023年06期 v.49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8K] - 刘倩;许秦坤;
为了研究不同坡度竖井隧道,采用FDS对不同坡度(3%~20%)作用下竖井内部温度衰减、烟气逆流长度以及竖井自然排烟效率进行分析。采用无量纲参数,对隧道内部温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度的增加能抑制竖井吸穿现象的产生;坡度会使火焰角度发生倾斜导致温度最高点出现变化,同时也能降低隧道内部温度,烟气逆流长度受坡度变化影响大,根据研究结果建立温度衰减预测模型与烟气逆流模型,为隧道、巷道提供设计依据。
2023年06期 v.4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0K] - 李子龙;谭钦文;郎流胜;龚鹏懿;王涵宇;陈超;
精确界定风险分析对象和问题,系统全面识别生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是解决生产安全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引入麦肯锡理论,运用SMART原则和MECE原则对风险分析问题进行精确界定和简化,并描述问题的系统边界;引入系统思维技能模型,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对生产系统中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准则,开发基于系统思维的风险分析过程。结合加油站生产系统情景案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2023年06期 v.49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 张凯;李世昌;秦鹏;季学庭;宋凯;赵云良;
针对煤矿区域探查治理工程中危险因素概念不清、辨识对象多,安全风险评价环节繁杂、危险因素分级与安全风险分级混用等问题,在现有安全风险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适用公司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概念,明确了危险因素辨识对象和安全风险评价对象并分别进行分级,将危险因素辨识对象和安全风险评价对象从数百项缩减至几十项,优化了危险因素辨识环节和安全风险评估环节;在安全风险分布图方面提出将平面布置图、安全风险分布图、应急疏散平面图“三图”合一,对类似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2023年06期 v.49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林坤荣;
针对长距离井巷施工通风问题,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等方式,研究了一种临时通风系统的构筑方法及其实践效果。临时通风系统由设置在巷道入口的风门和辅助扇风机组成。在井巷作业进行时,辅助扇风机作为临时主扇启用,对巷道施加负压从而加速污风排出。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表明:构筑临时通风系统可以有效解决长距离井巷风阻大、污风难排的问题;负压通风对长距离井巷“局扇-风筒”的通风模式具有革新意义。
2023年06期 v.49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王思琪;卢格格;张瑞林;周银波;田坤云;
为了得到瓦斯抽采钻孔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钻孔施工安全管理的评价模型,通过对人-机-环境三个角度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于安全管理的权重值,以此来判断因素对瓦斯抽采钻孔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现场环境管理(0.524 7)是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关键;二级指标中有毒有害气体(0.390 5)、作业前安全检查(0.400 4)、安全防护装置(0.372 9)分别占据最高权重值。
2023年06期 v.49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杜妮妮;牛亚平;赖圣;
通过对宁波市已投用超12 a的中压钢管、超15 a的中压PE管的全面检验,结合宁波市自然环境、地质因素等特点,汇总分析宁波市管输燃气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通过对其安全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简要阐释,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措施。
2023年06期 v.4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