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与环保


安全工程

  •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风险的多级可拓综合评价

    谭妍;李树清;伍爱友;李兴;

    在构建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火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关联度的计算,判定各风险评价指标与风险等级的距离。以长沙市某隧道为例,通过评价权值、待评物元、关联度的计算,确定该隧道火灾风险的等级。结果表明,该火灾风险等级为2级,风险水平可接受,但需要整改。

    2016年04期 v.4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民航安全信息个体自愿报告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齐晓云;王燕青;刘思飞;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认知水平、同事顾虑、上级领导抵触、利己考虑、集体考虑、系统本身、安全文化7个影响因素,并依据SCASS分类标准,将上报意愿分为6个维度(报告提交经验、航空器不良运行或设备缺陷报告提交意愿、自身违规差错报告提交意愿、空防安全事件或隐患报告提交意愿、执行标准或飞行程序困难事件报告提交意愿、同事发生此类事件报告提交意愿),构建并验证个体自愿上报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各类事件上报意愿分别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其中,认知水平和安全文化对上报意愿起到正向影响,其他影响因素起到负向影响。本研究为民航单位针对性提高员工上报意愿提供理论指导。

    2016年04期 v.42 5-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不同阻燃剂的聚氨酯泡沫材料阴燃特性研究

    郑艳敏;孙忠强;张金锋;

    为了解添加不同阻燃剂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阴燃特性,对聚氨酯泡沫材料一半干燥一半采用添加Mg Cl2、防老剂、质量分数为10%的水三种情况进行阻燃处理。各次实验结果表明,添加Mg Cl2的材料阻燃效果较好,温度传播到含有添加剂的材料时,由于材料的阻燃性吸附阻止氧气的传播导致没有发生阴燃向有焰火的转化;当传播到有防老剂材料时,由于防老剂的阻氧导致氧气量缓慢减少,在接触后的前期由于氧气量变化缓慢导致气相反应的出现,随着氧气量减少,阴燃结束;当传播到含水材料时,温度出现下降同时阴燃传播速度变慢,但是阴燃仍然能够维持,最后由于氧气的大量进入转化为有焰火。

    2016年04期 v.4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低温乙烯储存过程风险评价及其缓解对策

    葛安卡;张礼敬;许明颢;

    为加强危险化学品储存的环境安全性,在深入调研危化品储存环节主要风险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低温乙烯罐储存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储罐环境安全处于安全级内;针对低温乙烯罐存在的风险建立EHS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全厂应急预案及一系列的风险预防措施,以缓解其储存过程的风险。

    2016年04期 v.42 1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焦化备煤系统粉尘性质及燃爆可能性研究

    陈细涛;卢春雪;薛改凤;常红兵;鲍俊芳;段爱明;

    为研究备煤系统工段过程的安全性,从某焦化厂备煤系统的粉碎机和输煤皮带处除尘管取部分除尘粉样进行工业分析和粒度分析,结果发现粉碎机处除尘粉水分较高,超过6%,输煤皮带除尘粉水分较低,不到3%。两者的粉尘粒度分布较为接近,主要粉尘粒径在2μm以内。配合煤水分到6%能产生一定量的粉尘,低于配合煤月平均水分和月最低水分,且现有个工段的扬尘质量浓度最高值仅30 mg/m~3,远低于煤粉爆炸下限浓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16年04期 v.42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烟尘治理

  • 同时脱硫脱硝固态反应剂研究进展

    赵毅;王涵;王添灏;

    针对于干法同时控制热力发电厂NO_x和SO_2的排放,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广泛的钙基吸收剂、改性活性炭吸收剂、γ-Al_2O_3吸收-催化剂、天然锰矿石反应剂等几种同时脱硫脱硝固态反应剂的结构特性,以及脱硫脱硝效率。根据这几种固态反应剂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应更进一步对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在同时脱除时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同时脱硫脱硝效率。

    2016年04期 v.4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湿式电除尘器在细颗粒物控制中的应用

    刘昊;

    论述了湿式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结构及设计形式,探讨了湿式电除尘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2016年04期 v.4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利用负离子的油烟多级净化装置的研究探讨

    伍培;彭江华;郑洁;

    针对目前餐饮油烟净化技术去除细小颗粒物的不足,在总结现阶段油烟净化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湿式+过滤的复合式油烟净化装置基础上应用空气负离子除污技术的可能性,提出了基于空气负离子技术的新型多级油烟净化装置设想及其发展途径与研究方向。

    2016年04期 v.42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环境工程

  • 餐厨垃圾厌氧干发酵处理产甲烷潜力及动力学研究

    孙义;王黎;胡宁;郎显明;

    研究采用中温厌氧干发酵反应器,针对餐厨垃圾厌氧干发酵过程中p H,VFA,COD和产气量的变化,结合修正Gompertz方程分析厌氧干发酵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在中温厌氧干发酵系统负荷和初始条件下,分析厌氧干发酵产甲烷过程变化,建立厌氧干发酵产甲烷模型,对其预测和试验验证及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温厌氧干发酵过程中p H先下降后上升,VFA浓度先增加后减少,COD去除率保持在76.02%~90.28%之间;修正Gompertz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餐厨垃圾厌氧干发酵产甲烷过程(决定系数R~2>0.99),经拟合,具有较高的产甲烷能力,且与试验结果显著相关;在检验水平a=0.05条件下,其方差分析的P值为0.938,大于0.05的显著性,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厌氧干发酵累积产甲烷量。

    2016年04期 v.4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冷却塔的噪声特性与控制

    刘欢;王健;李金凤;童炳善;侯勇;段家鑫;周勃;

    以某小区冷却塔的噪声治理为例,通过对其噪声数据的测量,详细分析了冷却塔噪声的主要来源和特性,并从消声、吸声、隔声等方面阐述了一种实用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此方案不仅降噪效果明显,而且能够完全满足设备所需通风量和温度的要求,在工程实际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

    2016年04期 v.4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基于小波分析的入库径流变化研究

    傅梦嫣;代俊峰;

    基于桂林市青狮潭水库1958—2011年入库径流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入库径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换时频分布特征及丰枯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狮潭水库入库径流序列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性,主要存在8,15,22,32 a左右的周期变化。这4个主要周期变化,主导着青狮潭水库入库径流的趋势变化特性,尤其是以32 a的周期变化为主,入库径流大致经历了枯→丰→枯→丰→枯的变化。

    2016年04期 v.42 35-3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车用动力电池单体自动化拆解线有害气体控制实验研究

    余海军;陈臻;谢英豪;

    以动力电池单体自动化拆解线的混合废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考查了碱液吸收、活性炭吸附及碱液吸收+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拆解线混合废气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混合废气先经碱液吸收,再经活性炭吸附之后,出口浓度比国家排放标准限值低;当质量分数为10%的碱溶液吸收时间为2~3 s、煤质柱状活性炭接触时间为1~2 s时,恶臭物质去除率达95.0%,氟化物去除率达91.8%;整个废气处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经测算,装机功率小于1 k W/1 000 m3,运行成本小于1元/1 000 m3。

    2016年04期 v.42 39-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不同放牧强度影响下的土壤剪切力空间变化

    甘磊;彭扬建;谢永雄;马蕊;彭新华;莫春梦;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建立典型羊草植被覆盖下围封、冬季放牧和过度放牧试验区以及典型大针茅植被覆盖下围封和持续放牧试验区。在长135 m,宽105 m,共计100个测量点的空间区域测量土壤剪切力并研究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引起区域土壤剪切力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放牧是引起土壤剪切力空间变异的关键因子,其途径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以及植被状况。过度放牧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的土壤剪切力最小。适度放牧因局部干扰,土壤剪切力的空间分布具有清晰的递变性,但这种递变性在干旱条件下减弱。而围封仅在土壤含水量与植被根系的作用下并未形成类似前者的空间分布形式。这说明在适度放牧的干预下,土壤剪切力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

    2016年04期 v.42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 桉树与几种滨海植物水浸提液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高霆炜;吴斌;

    为了研究桉树人工林是否会对海洋初级生产者产生影响,实验选取了桉树及4种滨海植物(木麻黄、台湾相思、秋茄和白骨壤),对比5种植物叶片水浸提液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桉树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最大,低浓度的叶片水浸提液(5 m L/L)表现出很强的抑藻作用;木麻黄、台湾相思和秋茄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次之,低浓度的叶片水浸提液(5 m L/L)表现出较弱的抑藻作用,15 m L/L时,对藻的抑制作用较强;白骨壤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最弱,25 m L/L时,表现出对藻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桉树比其他常见的滨海植物对海洋微藻具有更强的化感作用,在沿海地区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会对海洋初级生产者产生潜在的影响。

    2016年04期 v.42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除臭剂对填埋场作业面臭气去除效果的试验研究

    张彦敏;王刚;吕丹丹;廖琳琳;王磊;李凯;

    在等体积的试验桶中放置相同量的生活垃圾,通过喷洒等量的、不同类型的植物型和生物型除臭剂来进行除臭,采用化验分析及人的嗅觉形式来确定试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型除臭剂对臭气去除的效果优于植物型除臭剂。在喷洒量为100 m L、质量分数为1.0%的情况下,S-1对H_2S、NH_3、臭气的去除率分别为87.4%,41.4%,99.5%;恶臭强度可维持在2~4 h。在3 000 m~2的填埋场作业面喷洒S-1,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6年04期 v.4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与对策

    王军;周玉格;

    文章客观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探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现行方式的局限性,并针对现行国情下垃圾处理的突出问题,分析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及突破口,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相应对策。

    2016年04期 v.42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王盛勇;王琦;熊昌贵;

    以武汉后湖某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介绍了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应用。提出了"治污、生态、景观"综合考虑的生态设计理念,着重分析了从污染源控制、生态植被的恢复以及滨水景观的营造等方面实施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实践。

    2016年04期 v.42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好氧堆肥反应器设计及实验研究

    张茜;林将;何子俊;郭光星;江娟;

    设计了具有气液固三相收集功能的强制通风自动搅拌好氧堆肥反应器,并对其进行了好氧堆肥性能试验,通过监测温度、p H、含水率、COD、BOD_5、重金属(Cu)、种子发芽率、热值等指标来判定堆肥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使堆肥周期大大缩短,COD、BOD_5及生物毒性降低明显,45 d后堆体基本腐熟且稳定,堆体减量30%,堆肥效果良好。独有的"耙形"搅拌有利于减少物料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的差异,加快了反应进程。底部二级过滤系统有利于改善渗滤液质量,方便渗滤液的收集及回灌。该反应器可为小型禽畜粪便堆肥反应器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v.42 58-6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的优化及应用

    石健;张雯婕;冯汛;胡雨婷;瑶池;

    以自主筛选的小球藻为材料对尼罗红荧光染色进行条件优化,并用该方法追踪微藻在污水中的油脂含量变化。实验发现,微藻只有经过超声波破碎,染色才会出现荧光,DMSO的添加会增强荧光反应。最终确定其染色条件为:DMSO与藻液体积比为1∶5,超声波破碎5 min后染色5 min,NR质量浓度1.5μg/m L。在其应用方面发现,微藻的油脂积累量只有培养基的一半,说明污水不利于微藻油脂的积累;最佳采收时期为平稳期,此时微藻的产量和油脂含量达到最高。

    2016年04期 v.42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粉煤灰对水中酸性品红的吸附研究

    朱振华;张艺;李小敏;

    以粉煤灰为吸附剂,研究了粉煤灰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效果。选取了粒径、投加量、温度、时间、转速、染料浓度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各个因素对粉煤灰的影响,研究表明,粉煤灰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效果很好,最高去除率可达99.63%;并且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粉煤灰吸附酸性品红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粉煤灰对酸性品红吸附的热力学过程比较符合模型Langmuir EXT1,动力学过程比较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Box Lucas1。

    2016年04期 v.42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EDTA二钠功能化SBA-15去除水中钴离子的性能研究

    魏建文;孟令硕;吴艺巧;廖雷;耿琳琳;

    采用后嫁接法,先后以硅烷偶联剂NQ-62和EDTA-2Na为改性剂,制备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SBA-15,利用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投加量为1.0 g/L,温度为308~313 K,p H为6。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SBA-15吸附水中Co~(2+)可以在120 min趋于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线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吸附材料对Co2+的吸附行为,可算出在308 K时吸附量最大,最大值为30.12 mg/g。

    2016年04期 v.42 68-7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基于OPMSE的畜禽养殖行业排放限值仿真

    姜秋俚;王鹏飞;韩天放;胡筱敏;

    通过对清河流域畜禽养殖行业产生污水的各指标(BOD5,COD,NH_3-N)浓度进行统计,得出了排放污水中各污染物指标的浓度值范围。通过OPMSE的仿真计算,得出了排放污水经过BAT处理后,污染物浓度正态分布均值在90%,95%,99%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在置信水平为99%时,畜禽养殖行业的COD置信区间为(42.00,48.19),BOD_5置信区间为(7.47,8.74),NH_3-N置信区间为(6.78,7.88)。同时,依据仿真计算结果还得出了处理后污染物浓度的极小值和极大值,畜禽养殖行业的最佳出水COD,BOD_5,NH3_-N指标质量浓度分别为22.0,2.1,3.09 mg/L,最差出水COD,BOD_5,NH_3-N指标质量浓度分别为84.4,14.2,13.29 mg/L。将仿真结果与现有排放标准对比,拟定畜禽养殖行业的COD,BOD_5,NH_3-N直接排放限值分别为50,9,8 mg/L。

    2016年04期 v.4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桉树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对某尾矿库废水中砷的吸附研究

    牛延龙;朱宗强;朱义年;林局;

    以制备的桉树遗态Fe_2O_3/Fe_3O_4/C复合材料(PBGC-Fe/C)为吸附剂,对某尾矿库废水中砷等重金属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了温度、pH、废水化学组成、吸附剂投加量及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投加量越大、粒径越小,温度为35℃,p H为3左右吸附效果最好。但实际废水组分复杂,存在竞争吸附及化学沉淀等使砷的总去除率随p H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吸附砷的最佳条件组合为废水p H=5,PBGC-Fe/C投加量0.06 g/m L,粒径<150μm。此时废水中总砷质量浓度为0.487 mg/L,可达标排放。

    2016年04期 v.4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白潭湖水质及其水环境容量分析

    江明;曾维;佘健;严雪萍;李晔;李柏林;

    根据白潭湖湖区相关水文参数,监测资料和水功能区划,分析白潭湖的水质现状和污染源情况,并采用输入、输出模型、盒式零维模型、浅水湖和水库规划组模型等一系列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测算白潭湖COD,NH_3-N,TP和TN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白潭湖富营养化现状较严峻,各指标如COD,NH_3-N,TP和TN的环境容量分别为587.0,7.46,86.95,4.34 t。

    2016年04期 v.42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职业安全与健康

  • 浮射流特性对工业建筑室内污染物分布影响研究

    陈朝;黄艳秋;王怡;闫翻辽;第五徐涛;

    在前人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热及污染物分布相关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浮射流强度下热及污染物分布过渡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浮射流强度较低(如373 K)时,污染物分布过渡区将增厚,部分污染物由于扩散作用将与热出现明显分离现象,扩散至建筑下部空间,影响工艺及人员健康。

    2016年04期 v.4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 电弧防护服性能测试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红彦;孙成勋;朱宝余;管曼好;

    针对电力行业电弧引发的事故,电弧防护服相关标准开始制定并逐步完善。现有电弧防护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包括开弧测试和盒式测试,针对不同形式的电弧,测试方式仍在不断发展。电弧防护性能的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电弧热性能值ATPV。对于不同工作场所电弧服的选择是基于对工作现场的危害评级。最后文章总结了电弧防护服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电弧防护性、热湿舒适性和作业适应性。未来的电弧防护服的开发会朝向更安全、低成本、更舒适的方向进行。

    2016年04期 v.42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节能减排

  • 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王立;云凌;徐重岐;

    在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与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相关的内容,构建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给各评价指标赋予了权重,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层次计算出各评价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最终关联度并排序,进而确定最优方案,并通过引入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16年04期 v.4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