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与环保


安全管理与咨询

  • 高危系统社会监管双链机制设计——以天津港爆炸事故为例

    张羽;贺娟茹;

    基于天津港爆炸事故分析,提出单一政府监管失效引发严重事故的问题,并通过包含企业、政府、公众三方的博弈建模与演化仿真分析,论证了社会监管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结合安全损失无法事后弥补的特点,通过规范信息公开方式、内容和要求,明确专业人员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构建出能将事后社会监管前置、从而满足事前预防要求的双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一政府监管失效和社会监管滞后的问题。

    2017年03期 v.4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 考虑人员感知和行为交互的应急资源调度

    杨琴;王语诗;王文轲;张伟;

    目前应急资源调度的研究多数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处理某种物资调度问题,缺乏对相关人员行为感知和多资源协调调度问题的考虑。本文试图在资源调度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增加行为假设,分析相关行为主体的关注点、个性偏好和情绪波动,借鉴行为运作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前景理论、双边匹配理论、行为博弈理论和约束理论,从救助物资调度、救助人员调度和多种救助资源协调调度3个方面开展研究,改进应急资源调度方案。

    2017年03期 v.4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有效性可变模糊评价

    郑霞忠;吴凯;朱忠荣;石法起;魏峰涛;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问题,提出有效性可变模糊评价方法。首先,以评审监督方为视角,从评审目的、评审方案、评审过程、评审结果等4个方面剖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有效性影响因素,建立评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综合运用序关系法和可变模糊集理论,计算评价指标对其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度和综合相对隶属度,构建评审有效性可变模糊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评价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活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评审活动有效性较好(2级),与实际相符,但存在不平衡问题,评审策划编制、评审组的构成和分工、信息整理与分析、评审人员培训、评审绩效分析等方面得分偏低,仍需改进。

    2017年03期 v.43 10-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 粉尘云最小点火能量的研究现状

    李畅;卜亚杰;苑春苗;郝剑涛;李刚;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从3个方面整理并分析了近年来关于粉尘云最小点火能量的研究现状,即粉尘云着火及火焰传播过程的理论模拟、纳米粉体着火敏感特性的实验研究和可燃粉尘的惰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为相关理论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2017年03期 v.4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海上油田全过程风险管理研究

    崔嵘;戴毅;许振斌;

    在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根据海上油田作业特点选取了适用于不同管理层级的5种风险分析方法工具,研究设计出一套适合文昌油田作业区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流程并开发了相配套的风险管理软件,为文昌油田作业区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

    2017年03期 v.4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我国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及遏制对策措施研究

    王善文;

    在总结分析近十年来我国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基础上,归纳提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阶段规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国家GDP增长速率、产业结构布局情况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等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依据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规律,从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技术保障、提升应急能力、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对策措施。

    2017年03期 v.4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安全技术及工程

  • 林南仓矿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实验研究

    朱令起;刘聪;王福生;

    为了研究林南仓矿煤的低温氧化的动力学特性,选取来自不同煤层和采区的3个煤样为实验煤样。通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煤的种类为中高挥发分烟煤,自燃等级为Ⅱ类自燃。分析热重实验结果将低温氧化过程分为失重阶段和增重阶段,确定两阶段为一级化学反应,随着反应深入氧化所需的能量增加。升温氧化实验过程中气体的质量浓度和种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研究不同氧化温度下煤中自由基的数量,结果显示自由基浓度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随着反应程度的加深反应所需能量以及气体产物和自由基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煤自燃的发展进程。

    2017年03期 v.43 23-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水力压裂在白皎煤矿低透气性煤层中的应用

    庞成;

    根据白皎煤矿地质条件及煤层赋存情况,分析了煤体水力压裂的力学机制并计算了水力压裂参数,在238底抽巷中进行了工业试验,考察了压裂效果,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后有效半径达80 m,水力压裂使平均单孔瓦斯抽采纯量提高了6.7倍,并可减少1/3的钻孔工程量和缩短34%的抽采时间。

    2017年03期 v.4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压力容器裂纹失效路径仿真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

    黎佳;宁朝阳;林思建;

    基于安全性评定理论,提出了失效路径理念,探寻了压力容器裂纹缺陷失效路径仿真平台开发思路,并利用VB编程语言完成了相关平台的开发。以某一穿透裂纹为例,通过设定裂纹不同的尺寸变化量和延迟时间,应用仿真平台得到了裂纹在失效评定图上评定点的变化轨迹,得到失效路径仿真曲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失效路径的仿真曲线为基础,为预测裂纹的临界尺寸所处的精确范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17年03期 v.4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二元杂化物的阻燃性能研究

    王伟;陆愈实;潘海峰;俞笔豪;谌祺;

    探讨了氧化石墨烯(GO)和碳纳米管(CNT)组成的二元杂化物在聚氨酯泡沫上的阻燃协效作用。利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构成的涂层构筑于软质聚氨酯泡沫的表面,然后通过宏观燃烧测试、锥形量热仪分析等手段对涂层改性的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组分(CNT或GO),二元杂化物(CNT/GO)改性的聚氨酯泡沫材料显示出更低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的热释放量,并且其燃烧后残留的炭渣结构最为完整。因此,由GO与CNT组成的二元杂化物涂层具有更高的阻燃效果。

    2017年03期 v.43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液氨储罐连续泄漏事故后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智超;刘辉;孙世梅;

    液氨储罐连续泄漏会产生喷射火、闪火、蒸气云爆炸和中毒事故,利用DNV PHAST软件模拟分析了风速、大气稳定度和储存温度对事故后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风速不断增大,喷射火、闪火和蒸气云爆炸后果逐渐减小,单纯大气扩散情况下,毒性后果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大气稳定度对喷射火后果没有影响,闪火和蒸气云爆炸后果随大气稳定度增加有增大的趋势,毒性后果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增大;随着储存温度升高,泄漏质量流率增加,喷射火、闪火、蒸气云爆炸和毒性后果逐渐增大。

    2017年03期 v.43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燃气管网泄漏工况特征选择及其图形化的探究

    靳新迪;玉建军;李宏阳;

    首先选择节点压力组成燃气管网泄漏工况特征向量,研究分析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进一步提出了管网泄漏工况特征图形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利用Pipeline Studio建立了经过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管网,通过稳态模拟获取数据进而绘制燃气管网泄漏工况特征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论证了燃气管网泄漏工况特征图形在基于模式识别的燃气管网泄漏检测定位中应用的可行性。

    2017年03期 v.43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基于坐标变换和蒙特卡罗模拟的安全距离研究

    姜婷婷;郑洪波;陈郁;许开立;

    以高斯烟团模型为基础,引入坐标变换思想,建立了适用于变风场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并结合蒙特卡罗模拟初步构建了更为合理的安全距离确定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参数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预测结果偏差。以大连市松木岛化工园区为例,得到不同方向上污染物的危害距离,得出相应的风险评价结论。

    2017年03期 v.43 48-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基于遗传算法的复合分位数回归在沉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王江荣;马萍;王玥;

    针对传统最小二乘法估算模型参数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了复合分位数回归参数估计法,并用遗传算法完成相关计算,建立了三次多项式的沉降数据预测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复合分位数具有很强的稳健性和参数估计的稳定性,所得模型预测能力强、精确度高。

    2017年03期 v.4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职业卫生

  • 热喷涂粉尘理化特性及危害研究

    李海军;李新宇;黄海鸿;詹绍义;

    通过对热喷涂现场粉尘进行采样和监测,分析了热喷涂粉尘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微观形貌及成分组成等理化特性,依此评估热喷涂粉尘潜在的危害。结果表明:热喷涂作业区域粉尘浓度普遍高于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热喷涂粉尘粒径分布范围广,其中包含大量的微纳米粉尘颗粒,这些超细颗粒粉尘由于质量轻,受重力影响小,很难自然沉降,清除周期较长;粉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包括一些重金属,如铬、镍、铜等。这些特性决定了热喷涂粉尘危害的严重性,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减少其对从业人员的危害。

    2017年03期 v.43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大气污染治理

  • 电-袋除尘装置环形结构中的流场研究

    赖卫东;唐敏康;郭海萍;

    根据静电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利用CFD软件,对圆柱形电-袋除尘装置中的气流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尘装置的内外圆收尘板间的气流速度呈梯度分布,有利于粉尘颗粒在内外圆收尘板上的沉降,但电场区后端处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不利于过滤收尘。过滤风速与滤袋长度呈正相关,影响滤袋寿命。滤袋下方的集灰区存在漩涡,气流对集灰斗箱体产生了严重的冲刷,导致二次扬尘。

    2017年03期 v.43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旋流式气液分离器压力损失计算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郭家相;李钧;罗万钢;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采用控制变量法,利用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分别研究了分离器入口烟气流速与压力损失的关系、叶片仰角及分离器直径对分离器阻力系数的影响。发现分离器的压力损失与分离器入口烟气流速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分离器阻力系数与分离器开孔率呈二次函数关系;分离器阻力系数值与分离器直径无关,并最终得到了旋流式气液分离器压力损失计算模型。

    2017年03期 v.43 65-6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 滤料的脉冲清灰效果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易玉枚;廖可兵;姜文;易灿南;

    研究分析了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效果的相关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同一清灰装置,滤布的压差峰值、最大反向加速度和冲量密度与清灰效果是一致的;不同的清灰装置,冲量密度与清灰效果是一致的,而压差峰值和最大反向加速度与清灰效果则不再一致。因此,同一清灰系统,压差峰值、最大反向加速度及冲量密度均可用于评价其清灰效果,而不同的清灰系统,则只能用冲量密度来评价。

    2017年03期 v.43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环境管理与咨询

  • 基于PSR模型的长春北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赵嵩颖;秦佳琦;

    基于PSR模型,以长春北湖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甄选出对生态系统影响明显的因素,研究其各层次指标在多重压力下所产生的响应,从而构建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得出现阶段北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数为0.582 2,处于健康状态边缘;"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601,0.485与0.695,其中状态子系统的分值最低,表明北湖湿地状态不稳定,存在湿地退化风险。

    2017年03期 v.43 71-7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程潮铁矿区采动影响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研究

    陈勇;甘勇;苗作华;刘艳中;曾向阳;

    基于风险源影响度、生态脆弱度和生态损失度建立矿区生态风险空间评价模型,厘清了矿区生态风险的内在本质。借助采动破坏相关理论中崩落带、移动带和保护带的划分来表征地下采动对地表生态受体的影响,并制定了生态脆弱度和损失度表征方法,为地下采动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一条值得参考的途径。程潮铁矿实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符合矿区实际情况,对矿区生态风险防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7年03期 v.43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干熄焦炉内流动及传热行为研究

    常庆明;张浩;程钊;袁丹丹;潘成刚;

    采用dual mesh技术,将焦炭颗粒流体域和冷却气体流体域分割成网格一一对应的两个计算域,对两个区域分别建立各自的传热微分方程,通过气体和焦炭间的对流换热建立两个区域间的关联,模拟计算干熄焦炉内三维流动及传热行为,分析干熄焦炉生产过程中诸多工艺参数对换热过程的影响,获得了炉内温度场分布,为优化生产工艺及后续的干熄焦炉耐火材料的热应力计算奠定了基础。

    2017年03期 v.43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水污染治理

  • 冶金酸性含镉废水的复合硫化法处理研究

    李亚林;刘蕾;叶庆;李子文;

    针对冶金酸性含镉废水,研究了硫化钠和重金属捕集剂联合处理对镉的去除效果,考察了药剂的加入量、反应时间、p H值和加药方式对废水中Cd~(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步处理法,控制反应的初始p H值为4.0,硫化钠的投加量为445 mg/L,捕集剂的投加量为0.2 m L/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处理后废水中Cd~(2+)的质量浓度可以由638 mg/L减少至0.1 mg/L,满足国家废水排放标准,滤渣中镉的质量分数大于10%,具有回收价值,且处理过程中无H_2S气体逸出,可以实现冶金酸性含镉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2017年03期 v.4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不同基质的浮床对浮床植物及废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汪银梅;殷红桂;唐子夏;曹文平;

    研究3种不同材料作为生态浮床(Floating beds,FBs)基质而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hybrid FB,HFBs)以及一种无基质的传统生态浮床(C-FB)脱氮效果和性能。3种组合生态浮床分别由竹丝、稻草和轻质陶粒为基质。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浓度分别为8.21~9.38,5.49~5.84mg/L,3 d后经过C-FB、轻质陶粒组合生态浮床(HFB-C)、稻草组合生态浮床(HFB-RS)、竹丝组合生态浮床(HFB-FB)处理后,出水中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54~7.35,5.54~6.65,0.52~0.92,1.19~1.55 mg/L和2.81~2.90,3.81~3.96,2.67~2.79,2.49~2.58 mg/L。大型水生植物代谢酶及其生长速度依次为:HFB-FB>HFB-RS>C-FB>HFB-C,水体温度对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有着显著地影响,影响最大是过氧化物酶(CAT),其次是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AD)变化不明显。实验结果说明基质差异对组合式生态浮床的脱氮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2017年03期 v.43 8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花溪河有机污染物含量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秦燕;周富春;

    通过实地采样监测获取2009—2015年花溪河上游、中游、下游断面的BOD5监测数据,分析比较了花溪河3个断面的有机物含量在12个月份,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以及在年际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2012年以来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的不断完善,花溪河有机物含量持续下降。目前花溪河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未收集完全的生活及工业污水,需要引起流域及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17年03期 v.4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固体废弃物处理

  • 浸油生物质厌氧消化产甲烷的最佳投料周期探究

    陈梦杰;张凤娥;黄煜金;王玲;周双桢;

    厌氧消化需要保持在较高甲烷产量的前提下连续产气,本研究使用浸油生物质进行厌氧消化,在最佳厌氧消化实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式进料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产甲烷初期、最高期、下降期及末期进行投料,考察各个投料阶段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理想的间歇式进料周期为产甲烷下降期的第35 d,其甲烷产量比添加原料前提高了39.9%,产气总量为3 496.165 m L。

    2017年03期 v.4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钙基聚合硫酸铁对河道富磷底泥固磷脱水的研究

    皮科武;陈文文;时压飞;刘德富;

    通过n(Ca)/n(Fe)为0.03~0.20的钙基聚合硫酸铁(Calcium-based Polyferric Sulfate,Ca PFS)对武汉某河道富磷底泥(含磷540 mg/kg、含水率97%)进行混凝浓缩脱水,并对固持磷于沉泥之中的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对钙铁摩尔比为0.05的Ca PFS,其投加量以铁计为c(Fe)=2.87μg/g时,经混凝沉降静置后其上清液含磷为0.05±0.003 mg/L、沉泥抽滤液含磷为0.41±0.02 mg/L、沉泥滤饼含磷为1 610 mg/kg,底泥中95.64%±1.94%的磷被固持于沉泥之中;而经同样投加量的市售聚合硫酸铁处理后,上清液含磷为0.25±0.02 mg/L、沉泥抽滤液含磷为0.66±0.02 mg/L、底泥仅87.54%±2.14%的磷被固持于沉泥之中。加入钙后的聚合硫酸铁Ca PFS能有效地将底泥中的磷在混凝浓缩脱水时固持于沉泥之中,降低脱出水的含磷量,对有效防止河道底泥生态疏浚余水外排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7年03期 v.43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 通启运河通州段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白晓龙;顾卫兵;杨春和;余永昌;

    为了进行通启运河通州段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采样分析通启运河通州段表层底泥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河段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监测河段内底泥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Pb>Zn>Cd>Cu>Ni,其中Pb达到中-强污染程度;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d>Pb>Cu>Zn>Ni,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达到强,Pb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

    2017年03期 v.4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