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与环保


环境工程

  • 生物作用对联苯菊酯对映体降解行为的研究

    石健;范素素;张雯婕;周灵;袁玲;

    为了研究生物对联苯菊酯对映体残余量及对映体降解动态的影响,本实验选择以土壤、活性污泥、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不同介质中的微生物对联苯菊酯对映体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外消旋体的降解率为活性污泥>植物>未灭菌土(表层)>未灭菌土(下层)>灭菌土(表层)≥灭菌土(下层);对映体的降解率差为植物>活性污泥>未灭菌土(下层)>未灭菌土(表层)。

    2016年03期 v.42 1-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多重金属富集植物李氏禾体内铜的化学形态研究

    梁亮;林华;田静;陈俊;叶兵洪;

    为了探明李氏禾对铜的吸收和解毒两个关键过程机理,采取逐级提取法对李氏禾中的铜的赋存形态以及其不同组织部位中的总铜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李氏禾对铜以根系吸收为主,其滞留率平均为91.47%。李氏禾根细胞组分中,乙醇提取态(F_1)和醋酸提取态(F_4)中的铜含量占大多数,占总量的60%~80%;李氏禾叶片中,乙醇提取态的Cu作为主要存在形态,所占比例最低的为水溶态铜含量(F_2)。此外,与李氏禾富集Cr相比,由于Cr的低生物利用导致李氏禾根细胞中Cr的赋存形态不同,其高浓度的Cr存在于李氏禾根残留态(F_6)当中。因此,李氏禾对铜虽不具备超富集能力,但其具备把铜大量吸附和积累到李氏禾根系的能力,搭配上其生长迅速,分布广泛的特点,使其在重金属修复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6年03期 v.42 4-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LPCVD法制备TiO2纳米薄膜的生命周期评价

    朱南京;李涛;彭世通;张洪潮;

    针对纳米材料生产的高能耗、低生产率的特点,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纳米TiO_2薄膜生产过程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设置不同的低压化学气相沉积过程(LPCVD)工艺参数,研究了工艺参数中温度和压强对于TiO_2薄膜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显示,纳米TiO_2薄膜生产阶段的环境表现受LPCVD过程工艺参数影响,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LPCVD工艺优化。

    2016年03期 v.4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崇左市褐铁矿加工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程亚平;孙立群;夏源;谢永雄;黄俊宇;

    研究区为典型的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管道十分发育,为了获得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使用GMS软件包,并采用MODFLOW的排水沟渠子程序包以及河流子程序包来模拟管道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项目的废水入渗到含水层后将向西南方向渗流,最终流入黑水河。尾矿渣的淋溶试验结果显示,由于选矿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低,故预计项目建成后选矿废水对含水层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性很小。

    2016年03期 v.4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的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张塞;张有忱;阎华;杨卫民;

    为研究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曝气增氧效果和内部的流动情况,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基于混合物多相流模型,对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内部三维多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含气率条件下流场的压力、速度、气相分布情况,分析得出:泵的压力梯度在不同含气率下有所不同,但压力分布都是沿着轴向方向增加,增压效果明显;转子流域的速度明显高于定子流域,且随着含气率的增大,转子流域速度越来越小,定子流域速度越来越大;泵整体含气率比较均匀,随着含气率的增大,出口流域含气率明显高于进口流域和螺旋环流域,有大量气体聚集的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泵的扬程模拟曲线和试验曲线基本吻合,扬程误差值在7%左右,说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准确,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在进行气液混输时出口气泡均匀,水中含氧量多,具有良好的曝气增氧效果。

    2016年03期 v.42 14-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城市污水厂污泥与海泥制备陶粒的试验研究

    刘洋洋;夏霆;王世祥;

    城市污水厂污泥与海泥是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通过以污泥、海泥为主要原料,以碳酸钙为发泡剂来制备陶粒,分析各工艺条件对陶粒抗压强度、吸水率、堆积密度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得出在海泥:污泥:碳酸钙=5:4:1,预热温度350℃,预热时间20 min,焙烧温度1 120℃,焙烧时间10 min时,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陶粒。

    2016年03期 v.4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电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的试验研究

    黄凯兴;雷涛;陈石;王磊;李武;宋国标;

    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经生物降解后再经RO或NF膜截留的残余液,可生化性差、含盐量高、处理困难。本文采用电氧化法处理纳滤浓缩液,试验结果表明:电氧化法在纳滤浓缩液的处理上具有优势。在反应时间6h,对纳滤浓缩液的COD,TDS,Cl~-去除率分别达到82%,12%,51%,吨水耗电45k W·h。本试验研究在处理效果、能耗等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为电氧化技术在纳滤浓缩液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取得突破。

    2016年03期 v.4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余光辉;胡江玲;朱佳文;李文慧;袁开国;

    本文构建了公众参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以湘潭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力度,考核公众参与的绩效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03期 v.4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安全工程

  • 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王富林;翟俨伟;李成伟;

    采煤工作面前方移动支承压力在矿压显现中起主导作用,往往是矿井复杂动力现象的力源。结合矿井具体地质条件,采用FLAC数值模拟研究煤层厚度、开采深度、煤体强度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得出在其它地质和生产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的基本规律,为确定采面前方支承压力影响区范围、回采巷道超前支护范围以及优化支护方案提供了参考。

    2016年03期 v.4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扑救浮顶储罐密封圈火灾的应用研究

    郎需庆;谈龙妹;吴京峰;牟善军;张卫华;

    分析了密封圈火灾过程及特点,建立了压缩空气泡沫灭火试验装置,参照10×10~4m~3浮顶储罐建立了20 m长的密封圈试验装置,以汽油为介质开展了多次泡沫灭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压缩空气泡沫灭火试验装置可在30 s内完成灭火,泡沫混合液供给强度约14~19 L/(min·m~2),具有在大型浮顶储罐上应用的可能性。针对单台10×10~4m~3浮顶储罐浮盘密封圈灭火提出了工程应用方案,该储罐共需泡沫液量1200 L,分为4套压缩空气泡沫灭火装置均匀分布在浮盘边缘,浮盘密封圈火灾报警系统与该泡沫灭火装置联锁启动自动灭火,各套灭火装置的持续喷射时间约1 min。

    2016年03期 v.42 33-3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高等级公路采动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赵斌臣;郭广礼;吴承红;

    以南屯矿区及其上方的邹济公路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对采动影响下的高等级公路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等级公路采动变形经历先"上凸"后"下凹"过程,且破坏程度随着公路级别的降低而增加。应尽量使公路位于采空区正上方,且延伸方向和工作面推进的方向一致;若公路位于采空区一侧时,路面向采空区一侧整体滑移和倾斜;若公路延伸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垂直,应注意采空区公路两端的上凸变形;应避免公路与采空区斜交。在相同地质采矿条件下,随着深厚比的增加,路面破坏程度减小,且在一定范围内,路面最大下沉值与深厚比存在非线性关系。研究成果为邹济公路下开采方案和公路维修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016年03期 v.42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研究

    况小根;金加华;廖碧海;周睿;

    为了解长大下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控制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本文分析了道路下坡坡度对交通安全事故的影响程度;基于我国交通安全事故形势,建议了以道路坡度和路线长度为控制指标的长大下坡分级标准;分析统计了建设中的德上山区高速长大下坡数量,建议了德上高速长大下坡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2016年03期 v.4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长距离输煤管道储浆罐与石油储罐对比研究

    梁霏飞;吴崇;李用芝;

    对比研究长距离输煤管道储浆罐与石油储罐搅拌设计特点、罐顶设计特点、消防安全设施特点。经分析可知,长距离输煤管道储浆罐宜选用推进式搅拌器,罐壁上设置导流结构,宜采用固定顶、锥顶,设置简单消防安全设施,宜选用难燃保温材料;石油储罐优先选用旋转喷射式搅拌器,罐内油品进行定期搅拌,采用浮顶,大型的一般选用外浮顶,需设置完善消防安全设施。

    2016年03期 v.4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职业安全与健康

  • 基于改进AHP的地下矿突水风险评价

    阮竹恩;李翠平;李仲学;

    地下矿突水风险的有效评价是矿井水害防治与安全开采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基础。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价地下矿突水事故风险,在深入研究分析与归纳地下矿突水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矿井突水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有与之对应的二级指标。应用德尔菲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统一打分并求平均值,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并应用于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出评价结果。最后,结合国内某典型矿山进行实际的应用,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说明该方法可以提高矿井突水风险评价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016年03期 v.42 47-5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关于焦化企业所涉危险工艺的分析

    卢春雪;陈杰;张涛;

    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分析了传统焦化企业所涉危险工艺,并对企业在危险工艺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6年03期 v.42 51-5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污水处理

  • 新型多级跌水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效能研究

    伍培;彭江华;王世雄;郑应亨;

    本文研究了在"跌水曝气式生物滤塔"专利(专利号201020207090.9)基础上增设电气石纤维滤料层的多级跌水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效能,从水力负荷和容积负荷两方面证明改造后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生活有机污水的有效性和负离子材料对滤料层净化效率的改进效果,为类似多级跌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6年03期 v.42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水动力条件对全程自养脱氮工艺启动研究

    操家顺;漆磊;薛朝霞;赵昌爽;阮仁俊;

    CANON工艺需要部分短程硝化提供亚硝酸盐,所以CANON工艺存在溶解氧难控制的问题,特别是在反应器较小的情况。本文采用设有挡板的改良SBR,通过机械搅拌形成剧烈水流搅动,精确控制溶解氧,研究了不同搅拌速率对CANON工艺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曝气能成功启动了CANON工艺,且获得平均总氮去除率达79.40%,剪切应力的提高有利于脱氮性能的提升,机械曝气启动方式相比于鼓风曝气更加容易控制。

    2016年03期 v.42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新型类Fenton催化剂表征及其降解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吴春笃;陈闪闪;徐岗;张波;

    钴基和铜基类Fenton催化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新型类Fenton催化剂进行SEM,EDS,XPS表征,得知催化剂中的金属元素主要为钴和铜。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研究影响该催化剂处理甲基橙模拟废水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pH为3~9的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降解能力;当双氧水的添加量达到20 mL/L时,催化降解能力不再增加;催化剂的投加量影响催化降解能力达到最大的时间;此外,双氧水的投加方式影响降解所需的时间而对最终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

    2016年03期 v.42 62-6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基于Delft3D模型的三峡航道环保疏浚水质数值模拟研究

    雷晓玲;袁廷;杨程;丁娟;

    以忠县皇华城河段为例,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对三峡航道环保疏的水质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疏浚工程的进行对河道水质环境影响比较明显,随水流方向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速率变慢,在疏浚点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245 mg/L,疏浚点下方4 km处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约为20 mg/L,河段末端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约为14 mg/L;疏浚工程结束后,河段的水体水质能够较快得到恢复,离疏浚点越近恢复得越快,疏浚结束1 d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基本已恢复到本底值,疏浚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较快得到恢复。

    2016年03期 v.4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基于OPMSE与BAT的啤酒行业排放限值仿真

    姜秋俚;胡筱敏;王鹏飞;韩天放;苑芷茜;

    以OPMSE仿真计算啤酒行业排放污水中COD,BOD,NH3-N质量浓度为研究对象,查询及调研清河流域典型啤酒行业产生污水中COD,BOD,NH3-N质量浓度范围,经BAT处理后通过OPMSE的仿真计算,得出排放污水中污染物质量浓度正态分布置信区间、最佳出水及最差出水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置信水平为99%时,COD,BOD,NH3-N的置信区间分别为(75.83,95.95),(19.30,25.88),(5.68,6.85);最佳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4.14 mg/L,5.36 mg/L,2.71 mg/L;最差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0.64 mg/L,20.70 mg/L,10.86mg/L。将仿真结果与现有排放标准对比,拟定啤酒行业的污染物直接排放限值为COD=100 mg/L,BOD=30mg/L,NH3-N=8 mg/L;间接排放限值为COD=400 mg/L,BOD=80 mg/L,NH3-N=25 mg/L。

    2016年03期 v.42 69-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ORP调控印染废水水解过程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晓曦;吴慧芳;段二高;蒋曙兰;

    采用水解处理印染废水时,为了研究得出高效运行的ORP综合调控措施及水解反应器的调控运行参数,进行了ORP与水解处理环境条件pH、碱度和COD的相关研究。试验结果表明,ORP与pH或碱度相关性良好;ORP随COD的降解过程,其变化曲线存在一个稳定的ORP最小值点,代表COD大部分被降解,其变化曲线随后缓慢上升至平台,此时COD已是难降解物质。此外,进水COD越大,相应的ORP最小值点出现越晚。

    2016年03期 v.4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烟尘治理

安全管理

  • 古典、现代事故致因链在我国煤矿事故分析中的比较研究

    祝楷;

    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的发生机理和理论模型,事故致因链是其核心,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路线。通过对古典事故致因链的代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及现代事故致因链的代表:行为安全"2-4"模型的原因定义、组织概念的引入、链条逻辑关系、事故预防策略等多方面的比较,并应用于一起真实煤矿事故案例分析,发现行为安全"2-4"模型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因果连锁理论的优点,更是改进其缺点,在对我国煤矿事故案例分析中更加有效,且在各层级均可找到事故预防的策略。

    2016年03期 v.42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基于组织心件管理理论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王金龙;郭庆军;朱海阔;

    针对我国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现象,分析地铁施工的特点,探索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得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基于组织心件管理理论,结合心件三要素,发现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存在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情绪能力三方面问题,提出完善安全管理的合理化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2016年03期 v.42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安全管理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分析

    龚德华;

    本文从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安全管理的必要性,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企业发展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权重,定量地分析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016年03期 v.4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浅谈防爆起重机安全检验中常见问题

    张弛;

    防爆起重机是起重机械里较为特殊且安全要求更高的特种设备,本文对防爆起重机结构特点、基本防爆原理及PLC防爆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在防爆起重机检验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检验防爆起重机的经验,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建议,为保障防爆起重机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2016年03期 v.4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研究与探讨

  • 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三维瞬态热分析

    宋香娥;

    本文通过建立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三维非稳态计算模型,对不同风速及温度水平下的运行工况进行了对比热分析,并分析了冷凝段直肋厚度对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冷凝段空气出口温度随热管壁温增大而增大,空气和肋片及热管壁面进行对流换热,热管壁温明显高于空气通道出口温度,冷凝段直肋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能使冷凝段的工质冷却成液体并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蒸发段,从而保证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良好的传热性能和等温性能。

    2016年03期 v.42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煤矿绿色生态矿山建设投入经济机理分析

    信春华;王翠香;

    目前,煤矿建设仍然存在绿色生态投入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了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的现状,并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煤矿绿色生态投入不足的经济机理;最后,基于外部成本内化深入分析了外部影响因素对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的影响机理。

    2016年03期 v.42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电镀企业环境安全风险现状评价技术探讨

    黄西菲;罗云;

    基于电镀行业的环境安全风险特征,针对现行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探索一种电镀企业的环境安全现状评价方法,着重于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明确电镀行业环境风险物质、划分环境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对深圳市20家电镀企业的实际应用和相关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各类电镀企业。

    2016年03期 v.4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