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浩东;任高峰;胡仲春;张聪瑞;葛永翔;李桃源;
为解决传统监测方法在大型基坑支撑结构监测中难度大、效率低、误差大等问题,提出利用分布式传感监测技术对太原火车站调蓄池桁架支撑体系栈桥应力、应变进行监测。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的测量原理和优点,设计应用一套分布式栈桥监测系统,对栈桥扰动下测试和长期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基于BOTDR技术的栈桥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支撑体系中栈桥的变形情况,具有显著优势,可满足栈桥变形长期监测和早期安全预警。
2020年01期 v.4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 王文元;张学博;蔡行行;
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是在矿井瓦斯抽采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准确测定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有利于合理布置瓦斯的抽采钻孔,实现最佳设计、最小工程量和最优抽采效果。根据实际煤层的存在条件,首先采用压降法对矿井试验区内穿层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和水力冲孔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进行实测。然后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穿层钻孔瓦斯抽采的数值计算模型,所得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基本一致。这证明了现场实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该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的测定结果可为金牛建业煤矿技改井二_1煤层预抽煤层瓦斯的钻孔设计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46 5-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郭林宁;侯克鹏;冯兴隆;刘华武;周宗红;
为了评估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采矿工艺风险,通过现场实地调查、查阅文献以及咨询采矿专家的结果,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采矿工艺分为拉底、底部结构、出矿、放矿、通风、运输6个方面进行分析,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影响采矿工艺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及排序。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和网络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采矿工艺风险为"中等"风险,悬顶、堵塞为特高风险因素,底部结构施工与支护、崩落块度、底部结构的时效性以及铲装及运输为高风险因素。
2020年01期 v.46 9-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沈正祥;陈虎;沈建民;牛亚平;王杜;吕中杰;
为揭示蒸汽爆炸灾害形成机制,建立了大质量熔融铝液遇水自触发爆炸反应模拟装置。根据反应特征和破坏程度,熔融铝液遇水爆炸反应可分为柔和爆炸、剧烈爆炸与猛烈爆炸等3种类型;基于爆炸相似准则,定量化描述了爆炸反应的冲击波破坏效应;热效应则来自冲击波绝热压缩和产物热交换耦合作用;从热力学角度来看,铝液与容器底面夹裹形成过热亚稳态水,可认为是爆炸反应的触发源。
2020年01期 v.46 13-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 包志明;陈旸;靖立帅;张宪忠;胡成;陈涛;
汽油易挥发且闪点低,火灾危险性极大,且理化性能与标准燃料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评估当前市售泡沫灭火剂对汽油的灭火性能。通过4.52 m~2油盘火试验,对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抗溶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氟蛋白泡沫灭火剂及抗溶氟蛋白泡沫灭火剂的灭火性能进行评估研究,并与标准燃料油盘火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抗溶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对车用汽油火的灭火效能最佳,石化企业和消防救援队伍在处置汽油火灾时应优先考虑使用抗溶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此外,车用汽油比标准燃料的灭火难度更大,石化企业可适当提高固定泡沫灭火系统的设防标准。
2020年01期 v.46 17-1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沈利铭;张明振;黄冬梅;段鹏征;赵玉法;
设计小尺寸实验平台,研究不同通风管道风速对乳胶泡沫材料燃烧特性的影响。在不同风速条件下进行实验,获得材料表面温度分布、质量损失速率、火焰高度和火蔓延速率等特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管道风速为0,1.5,3,4.5,6 m/s时,平均火焰蔓延速率分别为0.24,0.20,0.23,0.25,0.24 cm/s,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分别为2.80,2.26,2.65,3.18,3.63 g/s。在有风条件下,随着风速的增加,火焰燃烧过程变得更加剧烈,最大质量损失率变大。实验样品的燃烧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始生长、完全燃烧和熄灭。最大火焰高度发生在燃烧过程的第2阶段,不同管道风速下的最大火焰高度分别为96.39,72.83,90.68,94.96,95.32 cm。
2020年01期 v.46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 蒋漳河;王良旺;
危化企业爆炸性危险环境下由静电放电引发的火灾爆炸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危化企业气体、液体、固体、粉体及人体在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中静电电荷来源以及可能的静电放电形式。综合考虑静电点燃源形成可能性、爆炸性环境形成可能性、监控与控制措施有效性以及静电事故后果严重度,构建了基于改进LEC法的静电点燃危险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能实现对危化企业静电点燃源危害的量化评估与分级。应用该方法对某加油站进行静电点燃危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预防改进措施。
2020年01期 v.4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张海锋;李大庆;卫敏;杨浩;
利用全自动反应量热仪和绝热加速量热仪等相关实验仪器检测出TAIC(三烯丙基异氰尿酸酯)合成反应的反应热、比热容及热稳定性等数据,依据绝热温升、工艺温度、技术最高温度、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及失控体系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这5个温度参数按照评估标准从分解热、严重度、可能性、矩阵、工艺危险度这5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估。通过对热参数及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降低工艺危险等级的工艺优化方法。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对TAIC生产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及建议。
2020年01期 v.46 28-3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 张志宏;许艳艳;葛鹏莉;陈晓华;
为充分了解20#钢在塔河油田集输管线工况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采用高温高压釜研究CO_2/H_2S分压比、温度和pH值对20#钢在CO_2/H_2S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腐蚀产物形貌特征。结果表明:CO_2分压不变时,随着H_2S分压的增加,20#钢的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H_2S分压为0.01 MPa时的腐蚀速率达到最大0.435 mm/a;随着温度的升高,20#钢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大,在100℃时腐蚀速率高达2.280 mm/a;CO_2控制下20#钢的腐蚀速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H_2S控制下20#钢的腐蚀速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
2020年01期 v.46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2K] - 杨帅;
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对台风下乙烯精馏塔的风载荷分布及风振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台风下塔设备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对乙烯精馏塔的抗风能力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乙烯精馏塔的迎风面为风压力,背风面和迎风子午线两侧为风吸力,风压力和风吸力沿着塔高不断增大。在风载荷作用下,乙烯精馏塔的最大应力出现在迎风向塔体与裙座的连接处,最大变形出现在塔顶。随着风速增大,最大应力和变形呈三次多项式的变化关系,但频率基本保持不变,呈现一阶频率振动。通过强度、挠度和疲劳分析,可对不同台风强度下的乙烯精馏塔可靠性进行校核。
2020年01期 v.46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7K] - 张清旭;宁晓骏;周兴林;李启萌;江小飚;
为了提高大跨度钢结构人行悬索桥的安全性能,以某实际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整体空间模型,分析单缆体系和双缆体系在人群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以及自振频率特性。结果表明:人群荷载作用下,双缆体系的底缆承担更多荷载,主梁挠度相比单缆体系减小约15%;风荷载作用下,两种结构体系主梁弯矩和挠度的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双缆体系的弯矩和挠度均小于单缆体系;双缆体系的侧弯频率、竖弯频率、竖振频率以及侧振频率相比单缆体系均有所增加。双缆体系具有更优的力学性能,提高了工程安全性,并为类似工程的桥型选择提供有力参考。
2020年01期 v.4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 任国友;高驰;苏佩洋;和杰花;丁柳青;田润丰;
为了科学有效地提升小微企业事故隐患(AP)排查治理效果,以河北省28个农村社区为例,结合MMEM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揭示了农村社区小微企业存在的事故隐患及其分布特征,进而建立了小微企业事故隐患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社区小微企业中存在未进行安全培训、未设置机器设备防护罩、未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未配备消防设备四类典型的事故隐患,所建立的小微企业事故隐患分类框架是促进农村社区事故风险管控的基础。
2020年01期 v.46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靳江红;莫昌瑜;李刚;
现代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信息安全措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当中。然而,这些信息安全措施是否会对原有的功能安全措施产生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两者如何有效兼容运行,业内并无公认的、可落地执行的解决方案。为保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功能的可靠执行,同时又能有效抵御越来越严重的信息安全攻击,须探索一种适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有效确保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措施相互兼容的技术方案。以典型的SIL3和SL3工业控制系统为例,基于功能安全措施,逐一遍历信息安全措施,识别出两者潜在的矛盾问题,采用事件树和风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给出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协同解决方案,最终得到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一体化防护措施。
2020年01期 v.46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周磊;何宏屏;
浙江油田公司正在全面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公司安全环保形势也持续明显好转,但是作业现场"三违"现象频现、隐患犹存,甚至造成事故险肇。究其原因,大多数都是风险辨识不到位、措施制定不规范、作业把关不严密所致;归根结底是员工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文化意识。结合公司两年来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经深入剖析,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浙江油田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2020年01期 v.46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昝军;刘毅;王霞;张凤苛;
针对湖北省化工园区特点,综合考虑园区内应急能力的各影响因素,建立了化工园区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化工园区应急能力三级评估指标模型。通过对隶属度的定量化分析,最终得出综合应急能力评价等级,为园区应急能力评估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0年01期 v.46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袁子悦;王海玲;汤海峰;滕月;闫波涛;聂广泽;
针对粉末状凹凸棒土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固液分离的问题,采用铁酸钴对有机改性后的凹凸棒土(OAT)进行磁性负载,制备凹凸棒土基铁酸钴磁性复合材料(MOAT),探究它对水溶液中Cu(Ⅱ)和氯酚的双组分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与凹凸棒土原土相比,MOAT对氯酚的吸附量明显提高,且在外加磁场的条件下能够快速实现固液分离。单组分溶液体系中,MOAT的吸附速率很快,对Cu(Ⅱ)和氯酚的吸附分别在150 min和4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在pH值=5的双组分溶液体系中,Cu(Ⅱ)的存在对MOAT吸附氯酚的性能有很大影响,而氯酚对Cu(Ⅱ)的吸附量则影响很小,MOAT优先吸附Cu(Ⅱ)。无机盐离子的存在会促进MOAT对两种物质的吸附性能,增加吸附量。
2020年01期 v.46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仝海娟;欧阳辉祥;史兵方;左卫元;
用聚硅酸铝铁/羧基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硫化黑染料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了影响絮凝剂处理硫化黑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较佳的条件为转速50 r/min、聚硅酸铝铁和羧基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3、废水pH值为9.0、絮凝剂用量为60 mg/L。在该条件下,复合絮凝剂对硫化黑染料废水的COD、色度、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2.1%,88.6%,96.3%。
2020年01期 v.46 73-7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褚玲;徐琪;张宏;张文博;
为克服纳米零价铁易团聚、易氧化、电子选择性差等缺陷,引入硫对纳米铁进行改性制备了硫化纳米铁复合材料(S-nZVI),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制备的S-nZVI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去除效果。S-nZVI对MB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当MB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S-nZVI对MB的饱和去除量可达242.06 mg/g。
2020年01期 v.46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徐文英;高浩阳;
采用"混凝—破乳—活性白土吸附"的物化组合水处理工艺降解某汽车空气滤芯厂的聚氨酯PU工艺废水。该组合工艺将COD从9 500 mg/L降至200 mg/L,其去除率大于95%,出水可以直接排放到厂区内的污水生化处理池。该组合工艺处理成本低。
2020年01期 v.46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宋海农;杨崎峰;林宏飞;陆立海;王爱;容贤健;
针对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开发了一套高效上流式生物喷淋除臭系统,介绍了生物喷淋除臭原理以及生物喷淋除臭系统的构成和主要设备参数。工程运行结果表明,高效上流式生物喷淋除臭技术具有工艺简单、除臭效率高、投资建设及运维费用低、长期运行稳定等优点。在运行期间,系统除臭效率大于90%,出口臭气浓度(无量纲)小于2 000,H_2S和NH_3的出口质量浓度分别小于5 mg/m~3,3 mg/m~3,达到甚至优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的相关规定。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我国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治理排放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2020年01期 v.46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 沈劲;陈多宏;巫楚;王晓彦;张敬伟;邓滢;
使用WRF-SMOKE-CAMx模型模拟了2017年1月广东省各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模型对SO_2,O_3,PM_(10)和PM_(2.5)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对NO_2存在低估,目前的排放源清单可能普遍低估了NO_x的排放量。与基准年2015年相比,预测2020年广东省人为源的SO_2,NO_2,CO,PM_(10),PM_(2.5),VOCs,NH_3排放分别下降40%,32%,37%,23%,25%,31%,18%。在气象场与2017年1月一致的假设下,2020年同期广东省各市平均NO,NO_2,SO_2,PM_(10),PM_(2.5)月均值下降率分别为31%,19%,17%,14%,14%。O_3平均浓度出现反弹,涨幅均值为11%,主要是由NO滴定效应减弱导致,显示了广东省臭氧污染防治的难度。不同地区气态污染物浓度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冬季珠三角地区的臭氧浓度上升显著,粤东与粤北的上升幅度相对较低;各市气溶胶的变化率相对较接近。
2020年01期 v.46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